蒸騰的暑氣,絲毫吹不動樹上的枝葉。狗也懶得動,趴在樹蔭底下,吐著舌頭喘氣。總是把泥土刨(páo)得四處飛灑的母雞,也像是呆了一般,木木地站在草垛底下,一動不動。曬得泥鰍一般黑的孩子們,一個接一個,跳到村頭的河里,再不肯上岸,連頭也用一片荷葉遮著。
田野里的蟋蟀受不了這熱,把家搬到了村子里的屋檐下面。到了晚間,它便不停歇地鳴叫,像是在催促織機上的女主人不要停手,所以人們又叫它“促織”。
天剛放亮,促織不叫了,老鷹立即把小鷹轟了起來。“夏練三伏”,小暑正是學飛的大好時光。老鷹把小鷹帶到懸崖上,突然把它扔了下去。小鷹忍著劇痛,拼命拍打著翅膀。終于,它飛了起來。也有很多小鷹,就這么活活摔死了。不肯飛,又僥幸沒摔死的,長大了,只能飛到房頂那么高,像一只母雞。
躺在槐樹底下竹椅上的人,透過樹葉的空隙(xì),看到一只大鷹漸漸變成了一個小黑點,他絲毫沒在意剛剛發(fā)生了什么。他搖著芭蕉扇,慢悠悠地啜(chuò)著手中的小茶壺,微微瞇上了雙眼。遠處叫賣竹席、涼粉的小販,懶懶的聲音也越來越遠了。頭頂上,一只蟬突然大叫了起來,讓人頓時滿心的煩躁。
蟬的嘶鳴,引發(fā)了孩子們的注意。他們從屋后的竹園里,偷偷砍上一竿青竹,再折上一根長長的韌(rèn)性好的竹枝,把它彎成一個圓,頭尾相接,插在竹竿的一端。然后舉著,四處去尋找蜘蛛網(wǎng),讓蛛網(wǎng)一層層地纏在竹枝的圓圈上。等纏得多了,變成厚厚一層,有了足夠的黏(nián)性,就可以去捕蟬了。
蟬渾然不知,還待在樹上大聲叫呢。孩子們不知道,蟬在夏日的陽光下只能歌唱一個月,而為了這一個月,它曾在黑暗的地下生活了四年。蟬的生命很短,但它也有自己的小歡樂。它的歡樂,甚至成為人們對于夏天最重要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