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村,牧童酒店前,一年一度的武林大會正在召開。只見沿墻突出一座方臺,臺前立著四根木柱,柱上刻著晚唐詩人杜牧的七言絕句《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臺下群雄人人緊盯詩句,搖頭晃腦,比手畫腳,個個都想從詩中參悟出傳說中的無上神功──斷魂掌與醉拳。
奈何左念右念、正念倒念、胡指亂念……就是沒人參透出口訣。
送茶小弟上前為群雄添茶水,順著眾人目光,瞥(piē)了瞥詩,撇了撇嘴,似是自言自語道:“怪怪!清明節又沒喝酒習俗,怎么這詩偏會提起酒呢?”聲音雖小,卻像蚊子般鉆進群雄耳中。只見眾人眼眸一亮,人人大腿上“啪”的一聲,右掌興奮彈起!
難不成……是要借酒力催發內勁,才能參透詩中武學?
這一想,群雄紛紛招呼小弟換上大碗酒來。
“沒問題!”小弟回頭一招,店里立刻抬出數十壇上等好酒。“本店特制杏花酒,包君滿意!”
誰知酒過三巡(xún),群雄仍然參不出詩中的武學奧秘。倒是酒氣一上,混雜著胸中悶氣,索性品評起詩中的文字來了。
一名老者首先發難:“我看這詩太啰唆!不干脆。”
“此話怎講?”
“哼,詩題叫‘清明’,開頭這‘清明’兩字不就重復了?‘行人’當然是走在路上,難不成走在水上?第三句嘛,本身就是問話,說‘借問’何其多事?第四句是回答,誰答都一樣,干嗎非要麻煩牧童?”語畢,老者一運掌風,呼呼四掌,將柱上每行前兩字一齊震斷,將詩斷成了五言詩:
時節雨紛紛,行人欲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
“好!”群雄喝彩,七言變五言,果然緊湊!
掌聲未歇,一名壯漢又躍上臺去。“俺看這五言四句也還累贅(léi zhui)!”語音方畢,壯漢長劍一揮,一招秋風掃落葉,把各句前頭第一字盡皆削去,變成四言詩:
節雨紛紛,人欲斷魂。
家何處有?指杏花村。
“有趣!”一名白面書生,紙扇輕搖,飄然上臺。只見他紙扇一旋,勁風過處,四言詩斷成三言詩:
雨紛紛,欲斷魂。
何處有?杏花村。
“好俊的功夫!”眾人拍手。
不知從哪飛來一名胖和尚,腳踏清風,飄上臺。只見他雙手一翻,袍袖揚處,地上字塊俱皆飛起,在空中旋轉一圈,依序落回臺上:
清明時節雨,
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
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眾人一驚。“咦,詩怎么變成詞了?”
胖和尚微微一笑,掌力送出,字塊又一一被震飛,貼上后墻。胖和尚拿出毛筆添了幾字:
(時間)清明時節。
(背景)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這是什么?”
“劇本。”胖和尚拍拍肚子,呵呵笑著。
“俱笨?這是哪門哪派的笨招式?”群雄沒有人聽得懂,個個大怒,口水都噴出丈許遠,“快還我原詩來!”
“要原詩?那有何難!”胖和尚衣袖一揚,字塊又重新飛起,拼組重合,在臺上整整齊齊地疊成了四根木柱。
接著,胖和尚一下子就飄遠了。群雄回過神來,看那文字,詩句依然,卻差了一個字: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謠指杏花村。
“哎呀!”群雄一拍腦袋,個個長吁短嘆起來,“原來咱們都被牧童騙了!怪不得在杏花村里練不出神功。”
正懊惱間,酒店小弟已上前施禮,滿臉堆笑:“不好意思,有勞各位大爺付賬起駕……待會兒,還有三組客人要來小店包場看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