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國政府正對中國安邦保險公司收購紐約華爾道夫酒店一事進行審查,因為擔心“該公司重新裝修酒店時‘動手腳’,以便日后實施監聽或間諜活動”。然而在美國提防中國的同時,美國卻被曝正對中國實施間諜行動。一份來自斯諾登的題為“老鷹哨兵”的絕密文件稱,美國國安局(NSA)在中國、德國和韓國通過“物理破壞”等手段,損害和侵入外國網絡和設備來竊取秘密或制造混亂。
美國“鷹哨”重點監控中國
斯諾登日前曝光的文件成稿于2004年,主要講述一項名叫“老鷹哨兵”的監控項目。“老鷹哨兵”只是代號,其真正含義是“保護美國網絡空間”的機密項目。“老鷹哨兵”按照職能區別共分為6個項目,包括:“鷹哨”(網絡間諜)、“獵鷹哨”(網絡防御)、“魚鷹哨”(跨情報系統合作)、“烏鴉哨”(破解加密系統)、“禿鷲哨”(網絡襲擊)、以及“貓頭鷹哨”(私企合作)。斯諾登爆料顯示,到2004年文件成稿之時,這些項目已經運轉多時,直到2012年還在實施監控行為。
被曝光文件顯示,NSA的監控行動按照保密級別共分6種,本次披露的屬于最高級別的“核心機密”,在“絕密”、“機密”和“保密”之上。即使是在美國政府內部,也只有極少數的個人才有權知曉“核心機密”。NSA的間諜行為和網絡襲擊都在“核心機密”中榜上有名。
值得注意的是,NSA為入侵全球通信系統,每年投入“數億美元”削弱外國公司的加密系統,在外國政府不知情的情況下滲透其網絡,獲取機密信息。此外,NSA還通過“人力情報”項目以“定點襲擊”的方式挖取機密。NSA還把中國、韓國和德國列為“定點襲擊”的主要目標,甚至在北京設置了“定點襲擊前哨站”。
文件披露,這些“定點襲擊”人員被安置在大使館和其他“海外地點”,但對“海外地點”沒有做出進一步說明;而“前哨站”的人究竟做些什么,他們行動的頻繁程度也不得而知。然而,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中國、韓國和德國作為3個電子通訊設備的生產大國,都是NSA監控的重點對象,中國尤其“備受關照”。而且,NSA對中國的監控項目還獲取了中央情報局(CIA)、聯邦調查局(FBI)和國防情報局(DIA)的支持,這主要得益于“魚鷹哨”項目帶來的的跨情報系統合作。
文件還曝光,NSA在商業領域安插有“臥底”間諜,但沒有說明他們是作為員工長期出現,還是偶爾暗中潛入。此前,中央情報局有個手段是出了名的:讓間諜以商人的身份招搖過市,當然,他們所代表的只是用來掩人耳目的皮包公司。
美“八大金剛”深度滲透中國
這些密件被公布后,美國國安局回應稱,美國一直執行“針對性任務”維護國家安全,重視國際間資訊及投資往來,并稱在行動中維持互聯網安全及開放。那么美方又是怎樣“維護互聯網安全”的呢?
今年3月德國《明鏡周刊》披露,美國國安局曾經滲透中國企業華為總部服務器取得機密信息,監控中國高層通訊。此外,監聽目標還包括中國商務部、中資銀行和電信企業等。有美媒披露,美國國安局文件曾稱,“我們取得太多的數據和資料,多到我們不知怎么辦”。
其實,入侵華為只是中國信息系統被美國滲透的案例之一。去年6月,有媒體披露了美國的“八大金剛”(思科、IBM、谷歌、高通、英特爾、蘋果、甲骨文、微軟)滲透中國的“危險”情況。報道稱,與華為和中興等中國企業被美國拒之門外的情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的“八大金剛”在中國卻長驅直入。從手機到服務器,從辦公軟件到操作系統,從搜索引擎到無線通信技術,美國“八大金剛”幾乎滲透到了中國網絡的每一個環節;政府、海關、郵政、金融、鐵路、民航、醫療、軍警,每一個部門幾乎都有美國科技巨頭的影子。
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軍方接入國際互聯網用戶終端遭受的攻擊源大量來自美國。今年3月19日至5月18日,2077個位于美國的木馬或僵尸網絡控制服務器,直接控制了我國境內約118萬臺主機;2016個位于美國的IP對我國境內1754個網站植入后門,涉及后門攻擊事件約5.7萬次。中國多次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要求美方停止這種錯誤行為,但美方至今沒有絲毫收斂。
美國網絡攻擊還有多少狠招
事實上,中國一直是網絡攻擊的受害者。軍事問題專家張軍社指出,斯諾登的最新爆料再次證實,美國是世界上頭號網絡竊密者和攻擊者。多年來,美方倚仗自己所掌握的核心技術和全球互聯網基礎設施,持續不斷地對外國政府、企業、個人進行大規模、有組織、有預謀的網絡竊密和監聽活動。從電子郵件、電話記錄、通訊錄、社交網絡信息到手機定位信息,無所不“竊”,無所不“聽”。美國還制造“震網”病毒,打響了攻擊民用關鍵基礎設施的第一槍。但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反而把自己打扮成網絡攻擊的受害者,誣蔑中國實施黑客攻擊并“起訴”中國軍人,暴露了美國在網絡安全問題上的霸道和虛偽。
中國是網絡安全的堅定維護者,中國政府和軍隊從未從事或支持任何網絡攻擊和竊密活動。中方一貫堅決反對并依法打擊網絡攻擊等相關犯罪活動。無論美方怎樣混淆視聽、抹黑中國,都無法漂白美國頭號網絡竊密者和攻擊者的形象。
綜合摘自《參考消息》、《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經濟周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