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后,為加強殖民統治,日本扶植溥儀在中國東北建立了“滿洲國”。隨著戰爭的不斷推進,日本國內勞動力資源日益枯竭,日本政府便將目光投向了歐洲的猶太人,于是便啟動了新的“移民計劃”——“河豚計劃”。
長期以來,由于宗教信仰等原因,歐洲許多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反猶情緒。
但是日本卻在戰爭初期對猶太人采取了“善待”策略,因為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中,猶太人曾助過日本一臂之力。
二戰期間日本接收猶太移民,更重要的原因是日本政府想使猶太人感激其“恩德”,利用猶太人的資本發展本國經濟以支援戰爭,為其侵華效力。
1938年12月5日,日本內閣召開了“五大臣會議”,就“河豚計劃”達成了一致意見。
20世紀初,2萬余名猶太人以亞伯拉罕·考夫曼醫生和吉塞廖夫拉比為領袖,在哈爾濱建立了完整的猶太社區。
然而,日本政府大肆吹噓的“優待”猶太人的行徑并沒有完全蒙蔽世界各地的其他猶太人,美國猶太人大會主席斯蒂芬·懷斯拉比在寄給其他國家猶太人領袖的書信、文章以及講道中,曾不斷譴責日本的罪惡侵略。
1939年,日本尋求世界猶太人支持侵華戰爭的努力不斷碰壁。
1940年7月,日本與德國、意大利締結了軍事同盟,宣告了日本企圖用猶太人統治中國東北的陰謀徹底破產。摘自《書報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