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遠征軍在1942年3月至5月的第一次緬戰中裝備很差。當時中國軍隊都是穿的草鞋行軍打仗,絕大部分戰士沒有鋼盔。2月離開中國時,很多部隊的軍官都是穿著棉衣上路的,一些戰士連內衣內褲都沒有,是直接穿著棉衣棉褲奔赴緬甸戰場。緬甸晝夜溫差很大,3月以后就更熱了,大家只能把棉花扒掉穿衣套。1942年4月中下旬,仁安羌地區的沙漠地帶白天溫度高達攝氏50多度,中日雙方軍隊都有很多戰士中暑休克,很多戰士是渴死的。仁安羌油田北面的拼墻河,雨季水面很寬闊,但4月中下旬正值旱季,拼墻河大部分干涸,只有河床中間小溪般的一股水流,以致日本鬼子的碉堡都建筑在河床上的橋墩旁。當時,打響仁安羌解圍戰的中國遠征軍第66軍新38師113團的1000多官兵,正是在酷熱、缺水、彈藥糧食有限的不利條件下,不怕犧牲、英勇頑強地撕開了日軍強大的包圍圈,解救出了7000多被困英軍。
參加了1945年1月27日中國遠征軍與中國駐印軍芒友會師的一位美國軍官,曾經向當時新一軍的翻譯梁家佑說,他看到參加滇緬之戰的中國軍隊,覺得很震撼。因為在滴水成冰的隆冬時節,中國軍人都只是穿著單褲,而且是幾個人合用一支槍,這在裝備精良的美國人看來很難想象。
那時候,緬甸是一個很富裕的國家,物資豐饒,當時在緬甸的軍隊,沒有錢的概念,軍隊給單獨執行任務的戰士、軍官等發放鴉片,這是給他們在關鍵時候用來換糧食、換水的救命“物資”。在中國軍隊進入緬甸以前,日本人已經在那里經營了十多年,培養了一支“第五縱隊”——緬奸(緬甸奸細),專門暗殺中國遠征軍官兵。很多將士死于緬奸之手。1942年4月中旬,新38師114團在行軍至“米咱”這個地方時中途休整,團里的劉純司務長獨自上一個吊腳樓買米買食物,后面的戰友們遠遠看到他上樓后一進大門,就有一個高大的紋身男人抽出大緬刀向他的頭部猛砍不止。戰友們鳴槍示警,那個紋身人立即跳樓鉆入叢林逃跑了。等3分鐘之后大隊伍趕到,劉純司務長已因失血過多而犧牲了。
在印緬戰場上,非戰斗死亡的事故很常見。1942年3月至5月間,孫立人將軍帶領的新38師入緬作戰連續兩個多月行軍打仗不得休息,戰士們都非常疲勞。5月12日下午,新38師112團梁砥柱營便發生了撞車事故——疲勞之極的戰士借助鐵道上那些無人駕駛的車廂滑行代步,因人多車廂少,有的戰士就站在車廂連接處的掛鉤上,在一處下坡地段,兩節車廂相撞,站在連接處的那些戰士就被活活地撞夾死了。
摘自《信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