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的袁世凱惹上了麻煩,原因居然是抗日。
北京派來了專案組,由吳大澂和緒昌兩位高級干部率領,趕到朝鮮首都漢城,調查袁世凱“妄自開啟與日本的戰端”一事。
這是1885年的年初,年輕的袁世凱擔任駐朝清軍“慶字營”營官,兼“總理留駐漢城淮軍營務處”,即駐朝清軍的“后勤官”。這個官階,是中層干部,當時的最高統帥是記名提督吳兆有。
不久前(1884年12月初),朝鮮內部的“開化黨”在日本煽動下,發動“甲申政變”,軟禁國王,大肆誅殺親華人士,試圖鏟除親華勢力。吳兆有因未得到國內指令,不敢行動,血氣方剛的袁世凱卻竭力主戰:“若日兵劫王東去,別立新主,則在此保護彈壓,既失一國,又失一君,咎孰大焉!”袁世凱不等國內指令、甚至不等將令,就率先打響了抗日第一槍。吳兆有只好率軍跟進,經過激戰,擊潰日軍,奪回王宮,救回國王。但是,此時的大清帝國,并不愿意對日強硬,原因很簡單:中法兩國正在越南激戰,帝國沒有能力在東、南兩條戰線上同時作戰。
這次袁世凱的果斷抗日,卻似乎給自己帶來了麻煩。除了被指控“妄開戰端”外,被他拖下水的上司吳兆有,還指控他貪污軍餉。袁世凱的確動了軍餉,卻并不是揣進自己腰包,而是用于撫恤被親日派殺害的朝鮮大臣閔臺鎬等人的家屬。這些人,都是親華派。顯然,袁世凱此舉是為了講政治、講大局,在中日爭奪朝鮮高層的心戰中,不能讓親華派們寒心。袁世凱的錯誤在于,他這么做根本沒有請示上級,目無領導。問題是,如果他照章請示,則一定不可能得到批準,只好先斬后奏。
不把領導當領導,在大清官場,當然是個很嚴重的問題。李鴻章接到報告后,下文申斥袁世凱:“純以銀錢買結韓人之心,實屬荒謬”,不準其報銷,并要其全額賠償。袁世凱的堂叔袁保齡,也寫信來嚴厲批評,令其自行賠償。本為愛國而顧全大局,如今卻要自掏腰包,袁世凱的心情如何,史無記載。但是,他惹的這個麻煩,卻嚇壞了遠在國內的嗣母牛氏,老太太舊病復發,連連來信,催促兒子趕緊回國。惹了一身臊的袁世凱,在朝鮮也不被上司待見,只好以母病為由,請假回家。
摘自《國家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