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后期最著名的人物是辦洋務的李鴻章,據說他平生最敬愛的兩個西方人,一個是美國格蘭特將軍,一個就是戈登。格蘭特是1861年后美國南北戰爭的北軍統帥,經過幾年鏖戰擊敗了南方軍隊,統一了美國大陸,開創了美國歷史上100多年的和平時期,其功績不亞于當年獨立戰爭的林肯。那么,戈登做了什么會讓李鴻章如此敬重?
在國內現有的大部分教科書中,戈登在中國近代史上始終是個負面人物。但就是這個戈登,幾年后卻因為鎮壓太平軍有功,被同治皇帝授予提督。英國政府也同時晉升他為中校,并授予他爵士。幾十年后他作為蘇丹總督在喀士穆被叛軍圍困時,英國政府專門派出一支軍隊趕赴蘇丹去營救這位大英帝國的民族英雄。由于這支隊伍晚到兩天,戈登已經戰死,沒有完成使命,輿論嘩然,英國當時的自由黨政府被迫下臺。
戈登之所以在勝敗兩方都備受禮遇,不僅因為他軍功顯赫,統領過常勝軍,智勇雙全,經常以少勝多,還因為他具有當時典型的英國契約精神:信守承諾,重視個人聲譽。1863年12月,戈登率領洋槍隊配合淮軍轉戰江浙,圍剿那一帶威脅上海外國僑民的太平軍,在蘇州城久攻不下后,以指天為誓保證對方性命的方式招降,使守城軍內訌,兵不血刃攻占了這座太平天國重鎮,為淮軍立下汗馬功勞。事后不久,他的上級、身為江蘇巡撫的李鴻章卻借口誘殺了所有獻城的8個太平軍降將和無辜士卒幾千人,將之前的招降協議棄之如敝履。
戈登聞之大怒,認為這是無恥的背信棄義,使自己這個招降擔保人聲譽受損,便提著洋槍登門算賬,自知理虧的李鴻章被逼得在軍營中四處躲藏,不敢出來相見。盛怒之下的戈登留下最后通牒公開要求李鴻章辭職,以謝違約殺降之罪,否則自己親率洋槍隊調頭進攻淮軍,將打下來的蘇州城池再重新交還給太平天國。由于戈登反應激烈,殺降這個本來是清政府軍內的事件演變成外交沖突,上海外國領事館官員代表列強及所有外國僑民立場堅定一致聲討,還簽署了一項嚴厲譴責李鴻章的決議告到了朝廷,警告說此事很可能使列強不會再幫助清政府,并可能撤回幫清軍打仗的洋槍隊和西方裝備。李鴻章只好上書朝廷辯解,還在西方人威脅下公開聲明殺降一事與己無關,才了結此事。
梁啟超后來評論此事時說,殺降罪狀有三:違背公理,食言,負友人。
摘自《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