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代人沒有拿過筆,就會接受恐怖分子遞來的槍支。”
這句話出自一名年僅17歲的巴基斯坦少女馬拉拉。2014年10月10日,她摘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桂冠,成為這個獎的最年輕得主。
在1997年馬拉拉出生之時,她的父親、當地的社會活動家齊亞丁開辦了幾所學校,收留了超過1000名學生。對開辦學校的原因,齊亞丁解釋:“伊斯蘭教教導我們,接受教育對男女來說都是必須的,這也是先知的教義。教育是光明,無知是黑暗,我們必須從黑暗走向光明。”父親的堅定信念影響了馬拉拉整個成長歷程。她在學習的環境里長大,繼承了父親重視教育的理念。在父親的鼓勵下,馬拉拉迅速因倡導女性受教權而成名。她組織成立馬拉拉教育基金會,幫助斯瓦特地區的窮困女孩上學。
2009年,不到13歲的馬拉拉開始為英國廣播公司(BBC)烏爾都語網站撰寫博客,以親身經歷記錄塔利班統治下的生活,包括禁止女孩上學的政策以及恐怖活動等。那一年正是塔利班的勢力橫掃斯瓦特地區之時。馬拉拉給這一系列日記起了一個筆名叫Gul Makai,普什圖語中意指矢車菊,同時還是當地很多民間傳說中女英雄的名字。
由于公然反抗塔利班的政策,2012年10月,馬拉拉在校車上遭塔利班武裝分子槍擊,頭部中彈,導致她顱底骨折、左側下顎骨關節受損、腦部受損……她的生命一度垂危。塔利班揚言稱,若其幸存將再次發動襲擊。幸運的是,在英國接受治療后,馬拉拉恢復良好。馬拉拉的勇敢感動了全世界。2012年11月10日,聯合國作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將每年的11月10日定為“馬拉拉日”。此前,巴基斯坦一所招收了2000名女生的國立學院更名為“馬拉拉大學”。
馬拉拉雖然在國際社會頗有名氣,但在她的家鄉斯瓦特地區,朋友和鄰里的反應卻不盡相同,有憎恨,有擔憂,也有嫉妒。還有一些巴基斯坦人認為她是美國的傀儡和中情局間諜。在這個暴力活動如家常便飯般常見的貧困地區,她的一些鄰里感到很害怕,有些人看似想趕快忘記關于馬拉拉的一切,繼續照常生活。(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