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談信任話題?
——夫妻間美好感情和幸福生活的基石在松動、破裂
信任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實際生活中,我們常以雙方信任度的高低來估量人和人之間關系的遠近程度。“人而無信,不知其可”、“無信不立”,信義和信用,已經成為立身、處世、行事至關重要的因素。當今社會,人人都希望被信任,同時又不敢輕易相信別人,于是全社會都在為建立個人信用、重建人際信任而持續呼喚,并用“誠信檔案”、“失信黑名單”之類的強制制度來構建人際信任保障網。因為對于個人,失信就是失敗,對于社會,信任不存,人群就將四分五裂,人人都將成為苦海里的溺水者,誰都不會有安全感。
《現代漢語詞典》對信任的解釋就是“相信而敢于托付”。而夫妻之間的托付、交付,不是一單生意那么簡單,彼此托付的,是身心情感、喜怒哀樂,是你能創造的所有資財、成果,是夢想悲歡,是道路,是一切的一切,直至托付生命。這一切,你不能相信并托付給伴侶,還能托付給誰?
因此可以說,彼此信任是一對夫妻得以結合的基礎。婚姻的成功總是與高信任度聯系在一起的,但現實中的“理所應當”卻有太多令人心魂黯然的例外。
近期,南京“富二代殺妻案”公審,這對居豪宅乘名車、物質生活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小夫妻,最初的感情裂痕,竟是因為丈夫的朋友屢次三番在其當面提及妻子有風流不忠的傳聞,竟是因為妻子的女友用妻子已經作廢的身份證開房,讓將信將疑的丈夫掌握了所謂“證據”。從彼此深信不疑的小情侶到半信半疑的夫妻,再到確信“壞事肯定發生過”的怨偶,正是夫妻信任的基石松動、破裂,讓丈夫殘忍地向妻子揮去數十刀……
本期的“愛侶”刊登《一位親子鑒定師的見聞》一文提到,職業親子鑒定師鄧亞軍從事親子鑒定10年間,經手了2萬多宗案例,僅從2005年至2010年10月的鑒定數據看,每年的非婚生比率始終保持在20%以上,而且90%的親子鑒定委托人是男性。對此,社會學家、性文化學者李銀河說:親子鑒定技術只是證明了夫妻相互之間的不信任。妻子生了別人的孩子,只能說明夫妻間的信任早已不復存在;妻子生了丈夫的孩子,也說明委托鑒定的男人,已經對妻子有了嚴重的猜疑……
一位傷心欲絕的妻子說起自己的困境:我知道最冷的感覺,就是兩個人在一起還不如分開。那天回家后,我說我發燒了,他抬起頭,看了我一眼,無語;那天,連續出差三趟后,我拖著疲憊的腿回家,對他說也不知道怎么搞的,左側腹部一直在痛,這次,他連頭也沒抬,過了會兒他開始自說自己的事情。這種感覺,確實讓人冰入肺腑,不寒而栗,非常可怕,感覺彼此之間一點點關系也沒有了。我知道他是一個好人,但沒有依賴,沒有感情,要我怎么去相信這是能過一輩子的人呢?真的打算離開了……
夫妻關系的惡化、破裂,相當程度是因為其基礎——信任的崩塌。夫妻之間的信任如此重要,卻又如此容易破碎,是因為我們其實對夫妻間的信任所知不多,一切全憑想當然。夫妻的彼此信任如何才能形成?假如信任受損,我們該如何彌補,如何維護?
信任是如何形成的?
——夫妻間的信任是積累而成的
信任基于了解,而了解需要時間
信任的基礎是相互坦誠,但實際上,就連最親密的戀人、伴侶、親人,都無法做到百分百坦誠,但就因為有一定程度的坦誠,才使彼此會有了些了解。夫妻之間,越是公開透明,你了解的越多,就越容易信任對方。信任家人、朋友、同學還有同事,是因為共同的生活,因此對彼此的性格、愛好、習慣等都比較了解,可以坦誠,可以交托;信任陌生人,是因為你通過他的行為或者他人的評價,對他形成了印象,產生了“了解”,所以信任。
“他婚前婚后反差太大”、“真沒想到他竟然是這樣的人”,發出這樣嘆息的,只因為對對方了解太表面、太局部,時間太短。當一間屋子天天相處,一張床上睡,一個鍋里攪勺把,有足夠時間相處,你才能深度地、全面地了解一個人。有人說,真正了解一個人,需要一輩子,這話并不夸張。
信任需要一起的經歷
一起患難、一起為家庭目標、生活目標奮斗,擁有共同的秘密、夢想和彼此扶持前行的經歷,信任,也就靠一點一滴逐步累積起來。西方對結婚周年都有形象的比喻,銀婚是25年,金婚是50年,鉆石婚是60年,而結婚一年,時間太短,婚姻如紙一般脆弱,故名“紙婚”,結婚第二年,婚姻關系有所堅固,曰“棉婚”。婚姻物語,也是夫妻信賴逐年加深的寫照。
“你說25年,它會變成銀的,可現在它只是紙做的;你說50年后,它會變成金的,可現在它只是紙做的……”這首名為《紙婚》的歌唱出新婚小夫妻的無奈和嘆息。對于小夫妻而言,互信就如同糖葫蘆上的一層冰糖殼,晶瑩卻容易破碎,許多人在還沒吃到果肉時,便把冰糖殼咬碎了一地。因為此時信任脆薄,你難以品嘗到婚姻的美好滋味。
信任需要過去和未來作證明,不是一朝一夕形成
夫妻之間要形成信任,在于對以下幾點的確定性:1.品格的正直和感情的忠誠:人品是否誠實可信賴,需要時間去驗證,對感情是否忠誠,需要經歷平淡時光甚至身邊誘惑的考驗;2.兌現承諾的能力:能夠被信任,需要你具有一定技能與人際關系的知識,處理問題時,具有較強的判斷力,這些能力,需要時間來蓄積,也需要時間來發揮。家庭生活中你能顯示出超出丈夫的理財能力,你就可能被賦予家庭財權。你有因勢利導教育好孩子的能力,就會避免讓他信任而避免干預;3.能否一以貫之:他是否可靠,他的行為模式是否有穩定性。假如他的行為難于預測,你對他的信任也很難形成。
夫妻互信是由低到高的積累過程
夫妻之間的信任有著程度上的差別,良好的信任關系是由低到高的發展而來的。
低級的信任源對伴侶行為的可預見性。品行良好,行為穩定、一貫如此的人,容易獲得信任,因為我們可以預計到他不太可能做出背信棄義的事情。可預見性是信任最基本的條件,那些反復無常、無法預測的人通常無法讓伴侶信任。如果伴侶對你一次次撒謊,那你對他的信任度肯定會下降。當一個人覺得自己給予他的信任一次次被對方欺騙、玩弄,你覺得他的信任還會一如當初嗎?
中級的信任是夫妻彼此的依賴性。依賴是信任的核心內容,即在緊要關頭,彼此知道對方是可靠的和值得依賴的,知道伴侶會做出有利于你的決定。一般來說,依賴越深,信任的程度越容易向深入發展。
最高層次的信任是堅信。即便在沒有充分的事實作為根據的情況下,仍然相信對方會一如既往地關心和支持自己,從而對其產生高度的信賴感。沒有猜疑,沒有戒備,確信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一些極端狀況下,對方都不會背信,不會背叛、放棄自己,如幼童堅信父母一般。
夫妻的高度的互信是建立在前兩個條件基礎之上,是由低到高積累而成的。一個行為方式穩定、一向支持、幫助你,無條件地滿足你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的伴侶,最終將成為你最值得信賴的對象。
家人之間通過血緣關系、婚姻關系聯接起來,已經超越了穩定性和依賴性的這兩個層次,時下,恰恰需要繼續努力以達到的是第三個層次——堅信的程度。很多時候我們不能堅信伴侶,是因為他有過忽然背離品行的行為,破壞了我們對其的預期;還因為如今夫妻經濟獨立、思想獨立的能力日漸增強,對對方的人身依附變得淡薄,依賴變弱。
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說:工作上的信用是最好的財產。沒有信用積累的青年,非成為失敗者不可。這話同樣適用于夫妻之間,積累信任就如同積累金幣,成熟的互信關系,堅信伴侶,本就是夫妻積累的寶貴財富。
信任受損如何修復?
——信任=責任,信任靠自律,信任需要用寬容重建
因為數額不菲的私房錢被發現,因為原因不明的夜不歸宿,因為躲閃的眼神,因為遮遮掩掩的電話、網聊或微信,因為曖昧不清的過往情史,因為忽然乖張出格的言行……信任受損的原因多種多樣,多數從細處開始發端,你不能等信任破碎如鏡子一般難以收拾時才慌亂。當夫妻間信任受損,你該怎么辦?
認識到互信的可貴,首先要自律,不讓自己犯錯。彼待我以禮,我待彼以誠。站在對方的角度換位想問題,不做讓對方不放心的事。能信任別人本身就是一種美德。就算信錯了也是對方的過失和不可信的錯,而“不信任”本身,錯的就是你自己。
因為信任會改變,因而需要在夫妻容易“犯渾”的事情上立規矩。規矩有不依賴于人的恒久性,對于社會人,依靠血緣、法律、體制,對于夫妻,則是行為規范和心理契約,是夫妻間的安全保證。自律本就是心甘情愿地遵守這些夫妻契約。
當信任變成夫妻間自覺承擔的責任,夫妻關系會牢固得多。“這筆款子由你支配,你需要用就用,不需要‘請示’,用完告訴我一聲就行了”。這樣的宣示在夫妻而言,一方越是信任,自己越是要規范自己行為,信賴產生正向激勵,往往的結果是,伴侶一方還是會把多余的錢退給愛人。正是這份信任與鼓勵,促使伴侶用一種更為審慎的心態去打理好錢財,做好家里的事情,深度的信任和責任于是建立起來,支撐雙方度過困難的感情磨合期、事業的創業期,無論遭遇多大的挫折,夫妻二人始終不放棄。夫妻將能享受到心理默契的快樂。
實際上生活中,夫妻間難免有讓信任受損的事情發生。失信損害夫妻忠誠,是夫妻道義上的欠賬。面對問題,有人懼怕面對,選擇躲避,有人冷漠靜觀,擺出“看你怎么交待”的面孔,這兩種態度都是對自己極不負責的表現。正確的做法是雙方都需要積極面對,積極“碰撞”,不管事情對錯,敢于承擔,把期待和信任送給伴侶。爭執吵架是碰撞,平心靜氣的溝通也是碰撞,碰出真相,碰出規矩,碰出寬容與和解。
失信的一方需要坦誠道出自己的動機,取得諒解。假如你的目的不是損人利己,而是雙贏,或者多贏,你帶來的不是惡意,而是善意,相信仍然會贏得愛人的信任。你應當積極讓對方相信你有能力繼續履行承諾,并且用行動去重獲信任。
愛是火熱的友情,沉靜的了解,相互信任,共同享受和彼此原諒。愛是不受時間、空間、條件、環境影響的忠實。愛是人們之間取長補短和承認對方的弱點(安恩·拉德斯)。
真正讓夫妻互信瓦解的不是一次失信,而是完全讓伴侶看不到信任還會重回二人之間。有問題,問出來,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感受,讓對方了解而不是瞎猜。很多時候矛盾都是缺少溝通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