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首長聊天兒時,自然談到雙方的老人。他問我母親現在的生活狀況,我脫口而出:“她跟我大哥在老家生活。”
老首長立即打斷我的話,給我講了一個故事。上世紀70年代初,一位副營長乘火車從煙臺回濰坊探親。車上,副營長與對面一位知識分子模樣的長者閑聊起來。談笑間,副營長不無自豪地說:丈母娘現在享福了,跟我們在部隊大院過。
話音未落,剛才還和藹可親的長者立馬嚴肅起來,語重心長地說:你這位年輕人,恕我直言,你剛才說的話不妥。你要記住,不是老人跟你過,你永遠都是跟老人過。
沒錯,當年的那個副營長就是眼前的老首長。
回到家,我一宿輾轉難眠。
同樣的5個字,順序不同,意味也天差地別:“老人跟我過”,首先就是表明孝心,其次還說明自己有一定經濟實力。說“老人跟我過”時,要么洋洋得意之外帶有自我表揚的成分,要么好像這是一種無奈,一種推脫不掉的家庭分工。而“我跟老人過”,說話者始終把自己擺在兒女的位置上,是一種自謙、孝敬,以及對老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