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一個帥氣男孩,他吸引了一個女孩子,對方從另外一個城市到他所在的城市定居,甚至為了準時給他做飯,辭掉了工作,利用一切機會圍著他團團轉。但是,男孩并沒跟她談戀愛,只是保持一種若即若離的曖昧關系。有一次,我問男孩:你喜歡她嗎?
“不知道,”他說:“但是我知道她喜歡我,有時看到她為了我吃醋、妒忌,我好像……很享受。”
其實,對于“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歡對方的回答,往往可以理解為“不喜歡”。因為裝作“不知道”,就可以繼續享受對方的付出。即使無法負責任,也不太愿意放棄別人對自己的好,這是人性共同的弱點。
終于有一天,女孩忍無可忍,求助于我。“我覺得自己被卡住了,多努力,都走不近。離開,又覺得不甘心。”這種關系僵持了幾年,她已經很焦慮了,“我該怎么辦呢?”最后,她說了一大堆對男孩怨恨的話,但是仍然不想離開他。
從世俗的角度,這個男孩是典型的“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但道德層面的是非判斷,往往讓人看不到問題的實質。
如果一個人被鉤子鉤住,其身上肯定有個跟鉤子相吻合的入口。為什么被這個“三不主義”男孩吸引的是她,而不是別人呢?因為她身上有這樣的一個“入口”。
女孩告訴我 ,她出生在一個多子女的家庭,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照顧弟弟妹妹。所以,她愛的方式是照顧別人,而且,她能從照顧別人中得到快樂和價值感。
兩個人之間的關系,就像是一場游戲,往往是雙方的合謀。他們兩個就是這場曖昧游戲的參與者,無所謂誰傷害誰。
我把這些告訴女孩,并且提醒她:“怨恨對方只能讓你更難以解脫。要為你負責的人是你自己,能不能從這個困境中走出來也取決于你自己。如果你們之間是一場游戲,你看清楚了,不想玩了,他一個人就玩不成了。”
幾個月之后,女孩很高興地告訴我,當她不再給男孩做飯,開始疏遠他的時候,男孩竟然前所未有地對她好起來。顯然,男孩并不想游戲結束,但是女孩此時已經“不想玩了”。
現在,女孩開始尋找新的幸福。至于男孩,如果他覺察不到自己的“游戲模式”,并自己走出來,最大的可能是,吸引了另一個女孩,繼續玩同樣的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