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過后,一個叫“小中”的17歲少年接受了許多人的注目。這是因為在周一早晨的國旗下演講中,他面對著1600名師生表白:我喜歡一個女孩,而喜歡一個人,就要負責任。
一時間,人們談論著他,也借他談論著自己的生活。
他決定說點什么
兩年多以前,小中和家人從北京遷至西安,就讀于西安工業大學附屬中學。這個福建籍的大男生有1.76米的個子,額頭渾圓。在同學看來,他雖然不愛說話,卻特別有主見,遇事從不慌亂,還因此得了一個外號“淡定哥”。
4月8日對全校的演講是小中人生中第一次登臺演講。根據慣例,全校演講的主題是每周提前確定好的,小中領到的題目是“感恩”。但他心里已經在醞釀著一個計劃。
此前,他所在的班里曾有兩個男生因喜歡同一個女孩而發生沖突,小中心里不認同這種行為。
他也有一個關系要好的女孩,他叫她“108”。這個代號的意思,是只屬于他們兩人的秘密。在假期的晚上,他偶然發現有別的男生在網絡中向“108”告白。聯想到班上的那件事,他決定說點什么。時間,周一早上。地點,主席臺上,全校面前。
小中把這個想法稱之為“靈感”——他的腦袋里組織著一段話,他要把這段話加到演講稿之后。演講的主題是“感恩”,而他要接著談談“責任”。
小中一邊琢磨著措辭,一邊在手機上寫下一段話。開頭是:“在這里,我還想說,如果你真的喜歡一個女孩就要敢拼,敢為她和你的未來而拼。”
差不多200字,他掂量了好幾個鐘頭。之后,他帶著兩份電子講稿,走進打印店。
“表白挺牛的”
4月8日早上8點,小中穿過人群來到操場。他站在離主席臺很近的地方準備著,和所有人一起唱著國歌,看國旗升起。當升旗儀式結束,主持人念出他的名字時,白球鞋在臺階上跑了三步,小中邁上主席臺。
“因為漫長人生路上,我并不孤獨。”小中念完了第一張講稿的最后一句。他并沒有說出那句不知練了多少遍的“謝謝各位”,而是接著說了下去:“關于上周的打架事件,我想說,如果你喜歡一個女孩子的話,不要用這種方式來傷害她,要負責任。像我,我就有一個喜歡的女孩子,108,我就要勇敢地說出來,我喜歡她。”
如今,小中自己也不敢完全確定在臺上到底講了什么,他只知道很多準備好的話都沒說,比如對“責任”的論述,比如要好好努力考上大學的誓言……但當時他實在太緊張了,一個字也想不起來。
不過,他記得對“108”說出了自己的心聲,他覺得“值了”。
事實上,從小中表白的第一句話開始,臺下已經有人鼓掌。掌聲響了很久,直到小中離開。
“我失去什么了嗎”
升旗儀式結束后,小中走回教室,很快又被老師叫了出去。
在教務處接受老師的詢問和批評時,小中說自己并沒有感到害怕。他當時只念叨著一件事:“108”感動了嗎?
班主任一直陪著小中。他反復向學校領導們解釋、求情,為小中爭取機會。此前,他一直想給這個內向卻聰明的轉學少年多一些關注和鍛煉。小中也很喜歡這位老師。
當天中午,小中父母被叫到學校,把兒子帶回家。此時,他們并不知道學校會怎樣處理孩子。“還能不能回去上學?被開除學籍怎么辦?”一家人陷入了沉默中。
小中的父親沒有責備他一句,這個平常話就不多的男人一下午都在臥室里呆著。小中的姐姐小惠看到爸爸盯著天花板想事情,她覺得,父親一定在為弟弟上學的事發愁。
“媽媽哭了。”小中說,父親則沒有在他面前流露出憤怒和失望。背地里,他聽媽媽說,爸爸也哭了。
“我們都知道對方在難過什么。”小惠回憶,她走進弟弟的房間,看見他躺在床上,翻著一本練習冊。“值得嗎?”姐姐問。“我失去什么了嗎?”弟弟反問。
那一晚,小惠翻來覆去直到半夜。入睡前,她最后記得的景象,是父母房間里的燈光依然亮著。
學校領導層因為這場“表白”,也產生很大的分歧。有老師力主要嚴懲,也有副校長堅持不處罰。
“越遮掩,越顯得神秘”
這場“國旗下的表白”變成了微博上最熱的話題。
除了議論小中,許多人也在關心著這個代號“108”的女孩。她是誰?她是怎樣的人?事件發生后,甚至有好奇的學生直接跑到小中的班上打聽。
老師們其實都知道“108”是誰了,但為了不加重女孩的心理負擔,“學校里沒有任何人向她提起”。
被“表白”后,因為壓力過大,“108”哭了。但她央求朋友不要告訴小中,甚至沒有責備他一句話。每天,她都會發微信給小中,鼓勵他早點回到校園。
雖然“早戀”已經非常普遍,但并非所有家庭都能敞開來談。
張娟就是個典型。作為西安一所醫院的婦科醫生,她有時會遇到前來做人工流產手術的女中學生,最小的只有14歲。這使得這位高二女生的母親心驚膽戰。
“我甚至想沖到學校去幫著開課,講一講青春期的心理和生理衛生。”張娟說,她很想保護這些孩子,而所有的沖動都被一股腦用在了女兒身上。
只要找到機會,這位副教授就會偷看女兒的手機。后來,女兒連洗澡之前都會警惕她,她就假裝手機沒電,借女兒的電話來用,再見縫插針地“瞄一眼”。每當她看到某個男生名字出現頻繁,總要找老師打聽一番,了解男生的成績、品行和家庭情況。“我不敢直接問她。”張娟說,在她看來,青春期的情感萌動再正常不過,但談及這樣的話題,大多數中國家庭依然遮遮掩掩。
“越遮掩,越顯得神秘,孩子就越好奇。敞開來談,反而可以撕掉這層面紗,直接教孩子保護自己。”張娟說。
“表白”之后幾天里,這個高二小姑娘和母親交流情感和班級話題的次數明顯增多。張娟發表看法,女兒也不再反感。
“我真心感謝這個素不相識的男娃。”張娟說:“他讓家長和孩子有了共同面對、探討問題的機會。”
但這位媽媽也有自己的憂慮:在教育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支持小中,會不會引起模仿與跟風?
回到校園
當學校確定小中能夠返校上課的時間后,母親買了大蝦,做了一餐豐盛的午飯。小中卻沒有徹底放松下來。他原以為“作為一個男生只要敢想敢做,什么事情都承擔得起”,但事情發生后他才發現自己“作為一個普通的中學生,什么也做不了”。
4月15日,新的周一,小中穿上校服,蹬上球鞋,回到學校。早上8點半,升旗儀式結束后,校長看到小中和母親站在校門口,便向母子倆揮手致意,然后親自將小中帶到了教室里。
“同意他留在這個班的請舉手!”校長半開玩笑地問。
毫無遲疑,全班39只手齊刷刷地舉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