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初二的兒子偏科嚴重,英語成績尤其差,幾乎每次月考都考砸,這讓身兼班主任的英語老師對他頗為不滿,而每次月考后召開的家長會就因此成了我的受“難”日。
這一次家長會亦不例外。我提前到達兒子所在教室,找到他被發配在角落里的座位,裝作漫不經心的樣子翻著一本書,心里卻惴惴不安,像是公開課上害怕被老師點名回答問題的口吃者。人員到齊之后,班主任簡短寒暄了幾句,便開始公布英語科目在本次月考中的平均分和年級排名。在宣讀過程中,我像一個等待審判的犯人,連頭都不敢抬一下,生怕一抬頭就撞上班主任的目光,收獲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年近不惑當媽多年的人了,又重溫了一下差生的心境。那種滋味,怎一個“囧”字了得?
等老師們都講完后,看著那些孩子成績好的家長一窩蜂地把班主任圍在中間問這問那的,我就猶豫著要不要也上前找老師談談,無論孩子成績如何不好,也得證明咱還在關心著他的學習,不能讓老師覺得咱態度有問題。
做了幾個深呼吸,我鼓足勇氣去找班主任,在人群中逮著個空,訕訕地搭了一句:“他這段時間,表現得不太好吧?”班主任用復雜的眼神瞟了我一眼,簡單直接地評價兒子:“上課不專心,還善于偽裝,如果不是正好提問到他,都看不出來他正在走神。”
我正尷尬著不知如何作答,班主任就被其他家長“截”走了,在周圍家長們各種含義的目光洗禮下,我感覺臉上有點發熱,趕緊溜走了,“善于偽裝”4個字定格在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
回到家,看到坐在沙發上的兒子一副任人宰割的乖順模樣,我一下子聯想到老師說的“善于偽裝”,他不會是故意表演給我看的吧?這樣一想,不禁無名火起,忍不住狠狠戳了兒子腦門一下:“你擺出這副可憐模樣給誰看哪?”
想著不爭氣的兒子讓我如此顏面無光,特別是老師對他的評價,我就特別生氣:成績差就算了,小小年紀就學會“偽裝”那還得了?這就上升為品質問題了……老公下班回來看我氣鼓鼓的樣子,問明原因后幫我分析:“兒子是你養大的,他是不是善于偽裝你不比老師更有發言權嗎?我覺得老師對咱們兒子的評價有問題,不就是英語還沒入門嗎?走神沒被發覺就是‘善于偽裝’?那是老師觀察力有問題,也可能是他講課沒吸引力。你應該相信兒子,要多激勵他,不能簡單地把老師給的‘帽子’直接扣在他頭上……”
睡前仔細想想,覺得老公的話不無道理,有些后悔對兒子的簡單粗暴。每次家長會,老師都開成了告狀會和批判會,難道老師就沒錯嗎?家長會上,老師處于話語強勢,而家長則相對弱勢,這種地位不對等、內容又偏負面的交流,很容易讓人“窩火”,一見到孩子,難免產生“都是因為你,我才這么沒面子”的結論。與孩子交流時就會因為這些不良情緒激起親子對立,造成孩子情緒恐慌。
看來,以后開完家長會,我得先按捺住性子,把狀態調整好后,再心平氣和地與兒子好好交流,和他一起理智地解決問題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