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經(jīng)常跟小朋友一起捉蟬玩,一種方法是通過反復(fù)揉捏沖洗,把面團洗成面精。面精的黏性很強,放在竹竿的尖頭,可以黏住蟬的翅膀;另一種是天黑后,打著手電筒或提著燈籠,到樹干上捉還沒有來得及羽化的蟬,我們叫它“肉知了”;第三種辦法是在雨初停時,在地上尋找那些牙簽粗細的小洞,小心地把小洞周圍的一層薄土挑開,一個硬幣大小的土洞就會露出來,把手指或者一截小棍伸進洞里,在里面藏身的“肉知了”就會緊緊抱住,乖乖地被拉出來,裝進知了籠里。
“肉知了”身上裹著土顏色的硬殼,沒有翅膀,模樣很丑。要變成美麗的成蟬,就需要脫掉這件束縛(fù)它的外殼,來一場蛻變。蟬為了安全,脫殼的時間一般都選擇在凌晨之前,我曾經(jīng)守在知了籠前,眼睛一眨也不眨地觀察著。蟬脫殼的時候,開始時背上裂開一條細細的縫,這條縫慢慢變大,它的背就弓著露出來。接著掙出來的是它的頭和兩只翅膀。然后,它又把腿一條一條地掙出來,身體后仰,把原來縮成一團的翅膀抖開來。最后是抽出尾巴,爬上樹枝,等身體由乳白變成黝黑、由細嫩變得堅硬后,它就可以自由飛翔了。
蟬蛻變的過程很長。在一兩個小時里,它一直在不停地顫抖,看模樣十分痛苦。我曾經(jīng)“好心”地幫助過一只蟬,為它剝?nèi)ビ矚ぃ瑤退槌隽鶙l腿和兩只翅膀,但是,這只蟬最后卻成了一只瘸(qué)蟬,這讓我后悔不已。
幾十年過去,這件事仍常常浮現(xiàn)在眼前,讓我悟出了一些道理,于是,我把它寫成了《瘸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