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傳言屬實,步履蹣跚的酒行業能否承受?
新春伊始,酒行業靜靜地慶幸又跌跌撞撞度過了不平凡的一年。但不久前,被傳得沸沸揚揚的酒類消費稅醞釀改革再一次打破沉寂。
當下,白酒行業危機四伏,白酒企業不僅需要面臨行業調整期的“嚴寒”,還避免不了市場操作運營中的價格戰、組織戰、客情戰、資源戰。這時候調整酒類消費稅的征收對地方龍頭企業及大中型酒水銷售公司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將會給酒企及酒類商業結構帶來非常沉重的壓力。
改革的真相
據透露,酒類消費稅醞釀改革,正考慮調整酒類消費稅征收環節,當前酒類消費稅征收在生產環節,白酒、黃酒、啤酒分別采用不同稅率,調整后將轉移到批發環節。相關人員介紹,消費稅改革涉及多個層面,包括調整征收范圍、稅率、調整征收環節,以及由中央稅改為地方稅種。在改為地方稅種的情況中,酒類消費稅改革主要是涉及征收環節從生產轉移到批發環節。這一消息的傳出并不是空穴來風,去年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就有涉及到消費稅“調整消費稅征收范圍、環節、稅率,把高耗能、高污染產品及部分高檔消費品納入征收范圍” 的話題,酒行業消費稅的預改革引起了業內人士的高度重視和深度剖析。
據專家介紹說,我國現行消費稅由于其征收環節的特殊性以及價內稅的計稅屬性,使其難以發揮宏觀調控作用。消費稅的價外稅調整正是針對現行消費稅功能弱化進行的一次變革,其主要內容為價外稅率的調整。在生產環節、消費稅總額及流轉稅總額不變的情況下,從價計征和復合計征方式的消費稅稅率的價外調整,能增加國家財政收入,使零售企業獲利,同時還不會改變消費者的最終支付金額。從理論上講,消費稅分為選擇性消費稅和一般性消費稅,而我國的消費稅是典型的選擇性消費稅。選擇性消費稅和一般性消費稅的區別就在于前者體現調節功能,后者體現籌集財政收入功能;前者適合在生產環節征收,后者適合在零售環節征收;前者適用多檔稅率,后者適用統一稅率;前者適合作為中央稅,后者適合作為地方稅。因此兩者看似接近,實則差異極大。這樣看來,若這次酒類消費稅真正實施起來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酒類消費稅征收環節調整到批發環節的初衷可能是考慮到公平性和地方屬地征收稅收。對酒類來說,經濟發達地區消費能力強,消費白酒尤其是高端白酒多,培育了消費,但是按照現行的消費稅征收方式,消費稅沒有流歸到消費白酒的當地。目前中國的一些酒廠是位于經濟落后地區,這些地方政府對這個調整的反對意見應該會很大,而且消費稅方面的調整大背景就是國家的稅制改革,這不僅僅涉及到酒一個品類,所以酒類消費稅的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有革命就有犧牲
暫不說酒類消費稅是否實施,按照通常規律調整很可能會提高消費稅的稅基,稅基提高勢必會影響部分企業,做出一定程度的犧牲。
目前白酒、黃酒、啤酒各個酒種的消費稅率不一,白酒按照“銷售額X20%+每500克0.5元”的稅率征收。如果按照調整后與調整前的計算對比,不難看出消費稅會明顯提高,消費稅征收的基數越高,消費稅負擔會越重。消費稅負擔重了,將導致產品到消費者前的環節成本高了,會影響產品的價格彈性,從而影響白酒行業的競爭力。對中高端酒企來說,這意味著廠家要么補貼經銷商,要么經銷商批發環節進行提價來消化這部分負擔,而對于地方龍頭企業的產品來說,本身消費價格彈性大,一旦提價,會產生消費抑制的問題。如在流通環節征稅,會倒逼酒企降價或讓利,酒企的高價市場支持策略也會徹底顛覆了。面對政策的懸疑性行業也未雨綢繆,紛紛獻策,例如在當地成立銷售公司。當然,一個改革的實施都是有利有弊的,有同意的有反對的,對于白酒消費稅的改革也有人認為會打破酒企稅收地方政府保護主義。
幾家歡喜幾家愁
面對這樣一個龐大的未知數,同樣會使即將受影響一方躁動不安,只不過是有人歡喜有人憂!
酒類消費稅在調整過程中同樣將面臨眾多問題?例如調整后的最終執行在技術上可能遇到的障礙,對于地方龍頭酒廠影響非常不利,白酒消費稅征收從生產環節跨度到流通環節,對白酒行業將會形成重要的影響。白酒產品整體銷售屬性,目前除了高端白酒的出廠價格較高之外,很多中低端品牌的出廠價格較低,以往的征收方式基本上針對白酒生產企業,然而目前轉移至流通環節之后,征收對象變為經銷商,稅負壓力更大。經銷商的稅負增加就可能促使其提價,通過價格轉移其由于稅負增加帶來的成本上升,進而可能使酒類價格上升。但是酒類作為居民選擇性消費品,價格的上升有可能減少其對酒類的消費,進而抑制酒類整體的需求,最終傳導至酒類生產企業,導致酒類生產企業營收增速下降。因此,酒類消費稅征收環節的改變,可能使本已清淡的白酒市場雪上加霜,造成行業整體業績進一步下滑。
如果改變征收方式,長遠來看,對高端酒也有不利影響。對高端酒來說畢竟消費稅從生產轉到流通環節,現在因為批發加價少或倒掛影響小,但渠道總不可能長期無利,一旦有利了,還是會增加稅基,對需求會形成直接抑制,這樣長遠也不利。
當然有人哭,就有人笑。這項稅收如果通過實施,對政府來說不言而喻,利大于弊,對酒水企業及商業結構來說很顯然弊大于利,然而對酒水行業發展來說短期弊大于利,長期利弊均衡。在稅費頒布之前,這次調整不僅會面臨酒水企業所在的地方政府與中央博弈,還會面臨全國范圍內數以十萬計的大中小型酒水經銷公司、個體批發結構與政府過招。在政策實施環節將會面臨操作難度大、標準難以確定、偷漏稅如何避免等多種棘手問題。在酒類產品流通消費環節,批發商會將稅費當做成本加到出貨價之上,終端店則會“水漲船高”將零售價上調,最終導致酒水買單者付出更高的消費成本。
國外也對白酒征收消費稅,但其與國內不同的是,國外酒廠和銷售商都有許可證(銷售許可證是通過競標來獲得),因此,征收環節也好把控。而國內,白酒生產企業有許可證,但銷售商沒有許可證,只有讓銷售商完成備案制后,征收消費稅才有希望,但這個過程很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