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在世界排名前500名大學中,澳大利亞大學的學費以平均每年7500澳元位居前列。盡管澳大利亞的平均學費目前排在英國、美國、日本、愛爾蘭之后,但放開學費上限管制之后,澳大利亞全國高等教育聯盟預計澳洲大學學費將會進一步上調,平均值有望翻倍達到15000澳元(約14000美元),僅排在英美之后。《澳大利亞人》報對此發表評論說,澳洲學生現在所支付的學費已經屬全球最高行列之一,如果高校所呼吁的解除學費上限一旦生效,學生將承受更大負擔。
英國:從1962年以來,英國政府對全體在校全日制學生實施免收學費,并提供一定補助的制度。隨著高等學校學生數量的增加,政府提供助學金的負擔越來越重。2014年,英國大學學費每年最高9000英鎊,即使在漲價之前,英國大學學費就已經是發達國家中排名第三高,讓人不堪重負。英國文化委員會的一項最新調查數據顯示,由于英國大學的學費上漲,越來越多的英國學生正在考慮到國外留學。
印度:在印度上大學幾乎免費,這是政府大力投入資金降低學費的結果。自從印度獨立以來,大學學費幾乎沒有變化,50多年來一直維持在每學期180盧比,也就是25元人民幣多一點。這點學費即使是印度的赤貧窮人也能付得起。另外,印度大學生還享受到種種福利。比如,新德里的房租很高,但尼赫魯大學學生宿舍的租金一個月只要40盧比;此外,大學生搭乘交通工具等都享受優惠。上大學對窮人來說,是進城的“門票”和福利,等于拿生活補貼,印度的大學也被戲稱為“窮人俱樂部”。
美國:美國政府財政撥款在預算中的份額逐年降低,這使得公立大學面臨的困難越來越大,一些公立大學選擇把財政負擔轉嫁到學生身上。據非營利機構“大學理事會”年度報告顯示,“從全國范圍看,四年制公立大學的學費從2010/2011學年到2011/2012學年增長了8.3%?!边@僅為平均數,一個普通中產家庭要送子女上較具名氣學府,收入的四分之一肯定不足應付,學生貸款市場因而長做長有。
法國:在法國,普通大學由國民教育部負責管理,不收學費,只交少量的注冊費。家境貧寒者,可向校方申請助學金。成績優秀者還可以申請各類獎學金。從2002年起法國在建立大學生住房津貼和獎學金的同時,還建立了學習社會津貼。如果學生仍然由父母撫養,將根據家庭經濟狀況發放津貼,如果學生脫離家庭獨立生活,則根據學生的個人情況發放。在法國,只要想讀書,一切都會如愿以償,體現了法國高等教育的全民性。
(鏈接部分資料參照:2014年7月7日新加坡《聯合早報》;2014年5月2日《中國教育報》;2011年6月30日《世界博覽》;2014年5月17日美國《時代》;2013年9月1日《中華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