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有
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園林藝術系教授,浙江農林大學植物資源研究所所長,江西農業大學外聘博士生導師,浙江省教學名師。國家級森林保護學教學團隊成員,省級高校植物學教學團隊負責人,省級精品課程花卉學建設負責人,浙江省城市濕地創新團隊核心成員,中國林學會樹木學分會委員,浙江省植物學會常務理事。
他出生于20世紀的農村,通過努力跳出了農家門,成為一位卷褲腿于曠野的行者和與花草樹木打交道的園林專家。他滿腔熱情地投身教學,如園丁般呵護著自己的學生。他就是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教授李根有。
授業解惑,成就名師
李根有出生在浙江金華。1974年,高中畢業的他回鄉務農4年,播種、除草、施肥等各種農活,都干得得心應手。那個年代,農村生產方式落后,生活很艱苦,為了多掙工分,李根有做過裝卸工,還在生產隊里當過會計。
作為村里念過高中的“學問人”,李根有有著一般人沒有的理想——走出村子,看看外面的世界?;謴透呖己螅徽憬謱W院(即現在的浙江農林大學)林學專業錄取,從此與園林結下了不解之緣?!爱斈晡覉罂即髮W時,對專業沒有什么概念,只要有書讀,就覺得很幸福。當時我覺得林學院應該與林學、與農業有關;大自然有那么多花草樹木,研究起來肯定大有學問。”
大學畢業后因表現優秀,李根有留校任教,先教授本科生與研究生《花卉學》《園林樹木學》《種子植物分類學》《高級植物分類學》等專業課程,還在全校范圍內開設《保健野菜的識別與品嘗》等開放性實驗課。由于教學突出,他先后兩次榮獲浙江省高?!叭恕毕冗M個人。
在李根有看來,老師最重要的是上好課。他時常琢磨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更有興趣地學習。在教學上,他習慣采用風趣幽默、圖文并茂的形式講解具體植物案例。在他的課上,你可以看到很多標本,包括“緬茄”“過江龍”等稀有植物的種子。李根有告訴自己的學生:中國文化底蘊深厚,關于植物的故事層出不窮,很多植物都有自己的故事?!艾F在網絡技術發達,大學生可學習的渠道很多。老師必須不斷加強自身修養,才能讓教學引人入勝,培養學生對專業的感情?!?/p>
他指導學生也盡心盡力,毫不馬虎。當學生拿著校級創新項目課題請他指導時,他總是耐心查看并修改其中的不足,告訴學生錯在什么地方,應該怎么做,還需要什么樣的后續工作,等等。受過他指導的學生說:“李老師平時工作很忙,但他還是一個字一個字認真地看完了我們的課題申報書,甚至連標點都不放過,他告訴我們做科研來不得半點馬虎?!?/p>
亦師亦友,德潤英才
現今社會對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批判愈加強烈,對此,李根有說,“大學生精神侏儒化的現象確實存在,我們老師在教書的時候不能忘記育人?!闭n間,李根有喜歡走近學生,和學生親切交談學習、生活上的話題,以自己的言行影響學生、鼓勵學生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大學是一個多元化發展的地方,李根有時常鼓勵學生趁年輕時多做些研究,他希望學生在充滿學術與文化氛圍的大學校園加強鍛煉自己的各種能力。“學習固然重要但交際能力、實踐能力等也都是不可偏廢的,社會認可有能力、有想法、敢于實踐和創新的人,而不是一味死讀書的人。學生開展獨立的思考研究,不僅可以將書本知識學以致用,同時還可強化在觀念、社交、組織、興趣等方面的自我培養,這是在書本上所學不到的知識和能力?!?/p>
有人認為“師以為尊”,作為老師,就應該與學生保持一定的距離,李根有對此并不認同。李根有戲言道:“老師又不是老虎,課上是師生,課后都是朋友嘛!”當李根有談到他與幾十年前的學生都還保持著聯系時,嘴角微微揚起,臉上洋溢著開心的微笑。
在很多人看來,農林專業很枯燥,其課程必然索然無味。但李根有在課堂上談吐幽默風趣,博聞強識從不按書上照本宣科,一張幻燈片加上一時的興起能講許久,大到全國園林花卉或是樹木的總體走勢,亦或是國外值得學習的栽培技術、花卉育種,小到哪種花產自哪幾個地方,有時候哪座山上有也能知道。他對植物的習性、特征、藥用價值、經濟價值有著常人無法達到的了解和敏銳。趣野家常,信手拈來,語音不至鏗鏘卻是灑然風趣。聽著他富有哲學味道的講解,學生們的專業學習趣意盎然。
上課之前,李根有總是早早就來到教室。在還未正式上課之前,他有時還會講些人生道理以及他的感悟,他說懂點禮儀常識對自己今后的發展肯定大有裨益,比如古代人是很注重禮儀的,入座時長輩必須坐正中上位,其他人依次而坐等。而在現代,人們在餐桌座位、發短信、打電話、乘車等時,也應該講究一些禮儀才好。
雖然注重禮儀,但李根有絕不是板著臉教訓學生的“私塾先生”。他很儒雅,學生們私底下親切地叫他“根有叔”。
花草為伴,樂享人生
作為花卉研究者,李根有走過的路不少。他經常在野外考察,風餐露宿,圍坐夜談,這樣的生活雖然很艱苦,卻讓他享受其中,成為這方面的專家,并把自己的所得帶到了課堂中。
他講一朵花的故事,身后就醉倒一群少年,似乎也聞到了花開的芬芳;他講薜荔種子制作成涼粉的步驟,聽者也被他話語中的涼爽打動,萌生了夏天也要試一試的沖動;他講葉子不能亂碰,有的樹能讓人不淡定,會瘙癢,學生們就警慎起來,畏手畏腳“縮著”走……學生們跟著李根有在林間亂逛也是暢意的,他知道哪種植物可以吃,哪種樹葉可以止血,哪個地方有水源,說不定還能發現新的植物。
作為真正的“專家”,學生不認識的植物隨手一拍傳給他馬上就能知道是什么,屬于哪個科,有什么特征,有什么典故。有一次,有個學生從揚州實習回來,看見了一種白色的花,花大潔白如盤,逢人便問是什么花,但當地人居然搖頭皆不知。學生回杭州后就去問他,他一聽描述便知是“歷史名花”,于是他和學生聊起了瓊花的故事。
有時就算學生摘來一片葉子,搞得面目全非來“刁難”他,他都能說出它的名字,然后娓娓道來。當然“來而不往非禮也”,他也會隨手一指讓學生們猜測植物名字,“但是我們就沒有那么硬的功底了,雖然系統學習了李老師的《花卉學》和《園林樹木學》,我們也認真地聽課并做筆記,但李老師的本領不是幾門課程就能學會的,成為像李老師這樣見多識廣的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們都很佩服李老師。”學生們說到。
在寧波象山縣海島考察植物資源時,李根有等人在漁山島意外發現了“圓頭葉桂”:一種樟科常綠小喬木,高約3米,枝條密集,果實近球形。“這種植物據記載特產于日本,屬于中國分布新記錄,此次發現非常難得,這對浙江省植物區系研究、種質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有著重要意義?!蓖幸哺叨仍u價他的發現。
為了普及農林知識,李根有和他的“小伙伴們”廣泛查閱資料,在結合實地考察的基礎上,精心編寫了“浙江三野叢書”(野菜、野果、野花各100種精選圖譜)。就如《浙江野花300種精選圖譜》,是由長期從事野生植物資源調查與研究的專業人員花費三年心血編撰而成。
“從野外考察所調查到的浙江1100余種野花中,我們精選出300種向讀者介紹,它們習性多樣,花色豐富,四季開放,用途廣泛,其中有不少為浙江特產、珍稀植物,很多是《浙江植物志》未記載的種類?!泵糠N野花均配有李根有與其團隊拍攝的精美圖片,同時輔以中文名、拉丁學名、科名、別名、特征、分布與生境、園林用途、繁殖方式等文字內容?!墩憬盎?00種精選圖譜》不僅可供農林專業師生、自然保護區及旅游部門工作者使用,對花木種植經營者、花卉愛好者也極具參考價值,甚至很多戶外運動愛好者都成為了該書的忠實粉絲。
服務社會,助力“三農”
從1977年到現在,李根有已與園林結緣30多年,可以說大半輩子都在與花草樹木打交道,所取得的成就也令人矚目。他長期從事植物分類、園林花卉、野生資源植物開發利用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在植物分類、自然保護區、觀賞植物、食用植物、濕地植被等領域多有建樹。他先后主持或參加各類科研項目3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約100篇;命名發表植物新種或新變種、新變型20余個,發現并報道中國、華東、浙江植物新記錄120余種;主、參編專著或統編教材15部。曾獲中國林學會梁希科普作品獎三等獎;省級科技進步成果獎二、三等獎及優秀獎;省政府教學成果一等獎、二等獎等榮譽稱號。
“做研究就要多到外面跑跑,不能待在學校里從書本中學習。作為農林人,我們要親近自然,多認識植物,發現植物在自然界中的奧秘。”帶學生外出考察是李根有每學期的必修課??疾焱局?,在路上,在山間,在清晨露水未干時,在黃昏夕陽未落間,李根有總是走在最前面為學生們開路,有時路到盡頭,有時橫遇溪流,總之有路就老老實實走路,沒有路也能開出一條路來?!奥酚泻芏鄺l,人生真是有無限種可能,出來走走、看看才能領略到自然界的美麗?!?/p>
學生們很喜歡與李根有一起外出學習,耳邊聽著李老師講著植物圖譜中沒有的小故事,手里拽著路旁觸手可及的小小獼猴桃?!扒锷榈?,金黃滿山,在實習地有好幾天走前一天同樣的路,不過到下一個岔路,總會有新發現,我們分工記錄著李老師所介紹的植物的名稱、習性、海拔等數據、采集植物標本、拍攝植物照片,最后一起做著壓制標本和整理植物標簽的一些后續工作,和李老師外出學習的那些日子是我們大學回憶里最美的畫面?!碑厴I多年的學生回憶道。
在努力做好教學與科研工作的同時,李根有還積極參與社會服務。他與自己的同事奔波于全省、全國各地,指導浙江省乃至全國各地的花草、花木、野菜等栽培,為農民創收與農村發展出謀劃策?!拔页錾谵r村,高中畢業后在農村生活了四年,我當年選擇浙江林學院也是為了讓村里人生活得更好一點。我們的技術能有效地指導農作物種植,已為很多地方的農村增加了收入。”李根有倍感欣慰。
當下,很多人都喜歡報考金融等經濟類專業,園林等農林類專業并不受待見,很多知名的農林類院校都在努力地去“農”去“林”。 作為浙江省唯一一所以農林學科為特色的高校,浙江農林大學一直在努力地為社會培養各類農林人才。“我們那個年代,報考農林專業的學生還是不少的,大家都認為農林是國家的根本。而如今,為了就業,很多家長都不希望孩子讀農林專業,很多年輕人都熱衷于經濟類專業?!睘榇耍罡猩罡羞z憾。
“國家還是需要農林人才的,“三農”的發展離不開農林人才。社會在發展,科技在進步,自然界最初的綠色在那里不喜不悲,風光并非無人欣賞,我們農林師生致力于農林發展,除了要努力把農村建設好,我們還要把城市建設得更加美麗?!?/p>
作為園林專業的資深教授,李根有對浙江農林大學的發展始終密切關心,對浙江農林大學和暨陽學院的發展充滿信心?!捌鋵?,農林人還是很幸福的,我們比一般人更了解植物,更清楚植物在自然界中的奧秘?,F代的人被現代科技束縛著,親近自然都成為了一件很奢侈的事。真正的農林人親近自然,必然是熱愛生活的,行走于大自然之中,必定會發現很多美好的事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