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國大學先修課程”(CAP)試點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計劃在年內聯合國內多所知名大學,遴選100所優質高中,嘗試開設中國大學先修課程。
近年來,大學先修課逐步走進國人的視野,中國對此進行了哪些有益的探索,進展如何?為什么要開設中國大學先修課程試點項目,如何開展?推進中國大學先修課程面臨哪些挑戰?
“中國大學先修課程”,是在高中階段開設達到大學一定學術標準與學業水平的課程,供高中生選修,修得學分有可能成為大學入學參考標準并可轉為大學學分。3月18日,“中國大學先修課程”(CAP)試點項目由中國教育學會牽頭啟動,被業界稱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大學先修課程”的開端。
其實,中國對大學先修課的探索早已開始。
隨著出國留學熱的興起,近年來,美國AP課程被引進中國,在國內中學日益火爆,許多中學的國際部將其列為專修課程。來自美國大學理事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10月,在中國,美國AP課程注冊學校就有220所,其中80所已在上課。
近10年來,一種類似AP課程的嘗試——“中學與大學對接課程”也在國內學校屢見不鮮。1996年至2001年,南京金陵中學與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清華大學后來加入)聯合舉辦教改實驗班,規模達70人,取消高考應試課程,代之以微積分、英語等大學先修課程,學生高中畢業后保送升入這些高校繼續學習。金陵中學的目標非常明確:推行中國的AP課程。然而,這項改革實驗最后以失敗告終。
原因何在?曾主導這一探索的安生基金會美國高中課程中心主任、原金陵中學副校長王余健分析:“第一,沒有建立完整、科學的課程體系,各個大學之間沒形成統一的課程標準和評價手段,更沒有形成學分互認的機制;第二,家長和學生的功利性追求使得部分學生在獲得保送資格后失去了進取的動力。”
2003年,華東師大二附中與上海交大聯手開設“大學先修課程”,在國內率先將部分大學必修課搬到高三年級;2009年,北京大學開設中學生選修課,利用暑假,面向感興趣的中學生開設了7門暑期課程……許多國內知名中學也進行了類似的嘗試,北京十一學校自2011年起,已經開設了大學先修課程,以滿足學生自主發展的需求,避免讓學有余力的學生進行重復學習。
“但這些都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學先修課,只能說具備了大學先修課的某些特征。”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王殿軍認為,準確地講,這只是高中與大學有效銜接的有益嘗試。無論是把大學教師“請進來”,給中學生開課,把中學生“送出去”,讓他們參與大學課題,感受大學氛圍,都有各自的弊端。王殿軍認為,大學不是“救世主”,其人力、財力有限,不可能大規模向高中派出師資;大學教師到中學開設課程還有工作量的問題,他們花費同樣的精力所取得的教學效果與在大學授課完全不同,到中學開課對大學教師來說可能更費精力;中學生的認知能力與大學生不一樣,大學教師教授的內容是否符合中學生的認知能力、中學生能否完全理解也是問題。有時,出發點是好的,但最終效果并不一定理想。另外,這種嘗試很多是在少數名校之間進行,受益的學生很有限。
2013年1月,北京大學宣布與部分中學合作試點開設“中國大學先修課程”,供高二學有余力的學生選修,成績將作為北京大學自主選拔的重要依據。北京大學招生負責人表示,若條件成熟,對成績特別優秀的學生,經大學相關學科審核認定,入學者可免修相應課程,認可其相應的大學課程學分。
北大這一創舉攪活了一池春水,在國內開了“大學先修課程”先河,先后吸引了40多所國內中學加入。有了北大在這方面的積極推進,由中國教育學會主導的“中國大學先修課程”(CAP)試點項目開始正式啟動,不過,其是否有能力號召內地所有高校,將“中國大學先修課程”真正上升為“國家標準”?如同目前高校的自主招生一樣,“大學先修課程”會不會引發新的教育公平問題?其對應試教育的撼動能有多大?諸如此類的疑問接踵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