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現代職業教育,要發揮好政府引導、規范作用。湖南省以信息化為切入點,從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轉型,著力提升職業教育現代化水平,推動湖南職業教育高質量有特色發展。我們的做法是:
一是建用結合,促進優質教學資源共建共享。2010年以來,把信息化作為職業教育的重點來抓,先后制定了專門的行動計劃和實施方案,在建設“數字校園”同時,按照“政府主導,企業參與,應用帶動”的思路,著力推進網絡學習空間的創新應用。目前,已建設機構平臺250個,個人空間72萬個,發表文章2590萬篇,發布教學視頻150萬個,文章和視頻瀏覽4.3億人次。與此同時,有4萬余名教師建設了湘繡、湘菜、湘旅等一批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在線課程資源;為邊遠農村中職學校量身定做了一批“專遞課程”資源;建設了一批匯聚職教名師的“名師課堂”資源。真正實現了資源“邊建設邊應用”和優質資源的共建共享。
二是交流互動,實現教與學的多元、自主、泛在。近年來,利用空間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引導師生共同參與,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為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探索“三個課堂”,實現教與學的多元。探索基于空間的3G實景課堂,邀請企業專家通過遠程直接參與空間現場教學,實現了教師與企業專家同上一堂課;探索基于空間的群組互動教學,教師團隊成員和學生以群組的方式共同完成教學活動,實現了“人人為我師,我為人人師”多維度空間教學;探索基于空間的同步課堂,實現了一流企業、發達地區師生與邊遠農村職業學校師生同上一堂課,共享優質教學資源。改革教學方法,實現學生自主性學習。探索興趣式、團隊式、挑戰式等學習新形態,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探索S-ISAL教學法、立體化表格教案,促進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探索基于空間的“教——學——做——養”德育教育新方法,提升了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職業素養。改革教學組織形式,實現泛在的教與學。學生利用空間自助學習和互助學習,教師利用空間指導、答疑、批改作業。探索五分鐘課程,師生共同建設碎片化資源,匯聚成卡冊,建立微課程資源,使教師無處不在、學生隨時能學。
三是公開透明,推動教育管理現代化。按照管、辦、評分離要求,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大信息公開,推動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利用空間開展評估評審。從2010年起,國家和省級職業教育重點項目全部通過空間申報、遴選和管理,加強了過程監管和信息公開,遴選、評審和驗收采取網上專家“背靠背”的方式,確保了評審結果客觀公正。人才培養工作評估采取網絡評審和專家現場考察相結合的方式,大大地提高了評審效率。利用空間開展專業技能隨機抽查。2009年起,湖南省開始開展職業院校學生專業技能抽查,所抽查的專業、學生和測試題目均通過計算機隨機抽取,學生專業技能抽查的標準和題庫開發由行業、企業和職業院校共同參與,并全部通過空間公開,學生技能抽查結果也通過網絡公開,提升了透明度。利用空間進行信息管理。全省職業院校專業教師培訓通過空間跟蹤管理,學校管理信息、事業發展狀態數據、人才培養質量報告等利用空間適時公開,有效提升了管理效率和透明度。
四是利用空間創新常規管理。探索空間“點名地圖”,創新了考勤方式;探索空間微信課堂,適時了解學生頂崗實習情況,進行遠程答疑等,不僅有效解決了職業院校學生頂崗實習管理難的問題,而且實現了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