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中國最早建立的民族院校之一,西南民族大學近年來堅持以人文精神培養為核心,以服務全校師生為宗旨,以素質拓展為目的,立足實際,突出特色,通過加強校園文化活動的基礎設施建設,創新校園文化活動的內容,努力構建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校園文化體系。
加強民族團結教育 實施“全面校園文化建設”
近年來,學校黨委、行政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在全校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和宣傳教育活動,大力加強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的同時,建立了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評選表彰制度,有力地推動了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不斷發展。
實踐中,學校高度重視加強民族團結,注意處理好競爭體制與團結合作的關系,不斷充實豐富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教育的內容,鼓勵形成取長補短、互幫互助、共同進步的良好校園文化氛圍,推進教育教學的創新與進步,讓校園始終充滿生機,為“和合偕習”的精神賦予了時代特色。
為提高廣大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文化藝術修養,促進校園文明建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每到周末或者少數民族的重大節日,學校都會舉辦相應的歌舞活動,比如三個“周末民族舞會”(藏族鍋莊舞會、彝族達體舞會和新疆少數民族舞會)、四個“民族節日慶典”(藏歷新年、彝歷新年、羌歷新年和“三月三”民族歌圩節)、五個“民族風情”系列活動(民族飲食文化節、民族服飾展示大賽、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競技、民族風情攝影展、民族語言競賽活動),簡稱“三舞四節五風情”系列活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成為學校的傳統和特色,各民族的學子們通過參與這些活動進一步加深相互了解和交流,陶冶情操。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不斷深入開展并取得了顯著成績,學校先后獲得了“全國民族教育先進集體”“全國社會實踐先進單位”“四川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等多個榮譽稱號。
倡導社會核心價值 助民族學校災后重建
為更好地履行“為少數民族服務,為民族地區服務”的辦學宗旨,提高民族大學綜合素質,更好地適應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學校在2008年災后重建的短短時期內,將硬件和軟件建設的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協調并進作為推動災后學校教育重建的突破口,也是重塑教育發展模式、推薦教育制度變革的良機。
作為災區的民族高校,學校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的學科優勢,以不同學科切入點,開展了大量實踐調研和課題研究,并積極幫助災區學校重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幫助災后民族地區學校進行校園文化建設,先后選派經驗豐富、專業能力過硬的教師帶領團隊到實地考察、測量,通過與校方進行有效交流,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校園文化策劃主題以及創意設計方案,將科學知識轉化為實踐指南,做出了十分有益的努力與探索。
學校領導認為,災后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題之一為感恩教育。為此,學校專門設置了感恩室,以詳細且具體的圖文展示出不同援建單位為學校重建所作出的貢獻,那些鮮活的資料將兄弟省份同舟共濟、艱苦奮斗的人性光芒深深銘刻在學校災后涅=的歷史中。設計這樣的陳列室,也充分考慮到民族地區的文化特色,力圖將感恩主題與民族文化重疊。例如,由學校城建學院安排的骨干教師設計團隊為汶川黑水多所中小學校園文化策劃設計提供了整體方案,總實施金額達到了700余萬元,使災后的中小學校園物質面貌和校園文化氛圍得到極大改善。不僅僅如此,學校在其他地區也先后做了十余所學校的校園文化策劃,涉及實施總金額達到800萬元左右。
同時,學校注重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奉獻精神,每年都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到災區縣的學校進行暑期支教活動,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組織當地學生開展豐富而有意義的學習和活動,為四川災區民族地區教育的恢復與發展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鑄造校園文化品牌 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學校緊密結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學習教育,努力建設頗具特色的民族高校校園文化,著力打造校園文化活動品牌,不斷開拓校園文化建設新載體,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
近年來,學校不斷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競賽類活動,并且認真組織,踴躍報送校園文化建設成果。學生在管理挑戰賽、機器人大賽、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賽、中國創新公益大賽等比賽中屢獲佳績。與此同時,學校的積極努力也得到了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研討會中各方專家代表極高的評價。
例如,學校申報的《情系藏娃 德潤人心 薪火相傳 勵志踐行——西南民族大學“情系藏娃”志愿者行動的探索與實踐》最終摘得一等獎的桂冠,在第七屆(2013年)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評選獲獎名單中,學校申報的成果《各美其美 和合偕習——西南民族大學“三舞四節五風情”系列活動》榮獲特等獎,成為國家民委所屬院校中唯一獲得一等獎以上獎項的高校。通過此類活動,積極營造出有利于學生成長成才的外部環境,對提高各民族同學的綜合素質有極大幫助。
強化文化引領 營造和諧育人環境
近幾年來,學校不僅努力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另外也在不斷投入大量精力建設規劃人與自然和諧的育人環境,合理規劃了教學區域、生活區域和運動區域,完善了各種配套設施,園林與建筑交相輝映,鮮明的民族特色與現代時尚完美結合。
在新校區建設中,學校積極樹立環境先行的理念,采用疏密相間、張弛有度的規劃結構,使綠地與道路、水景、建筑群互為映襯,相得益彰,集“現代化、數字化、生態化、特色化”于一體,體現出獨特的人文氣息,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為學校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也為莘莘學子營造出寧靜和諧而又生氣蓬勃的生態環境氛圍。新老校區因環境優美,特色鮮明,多次獲得省、市級“園林式單位”“示范性園林式校園”等稱號。
與此同時,學校積極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推行以物質文化推動精神文化發展的思想,使學生能夠在享受物質文化成果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本地區精神文化的源遠流長,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文化自覺以及文化自信。
值得一提的是,在進行物質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學校大力使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所帶來的優勢,利用互聯網、數字信息技術以及移動網絡技術對校園文化中的所涉及的人物形象進行科學設計、對校園環境進行嚴謹的藝術設計,這樣不僅僅能夠明顯豐富學校物質文化,還可以讓學生漫步在校園、進行娛樂玩耍活動時感受到學校風格的現代化,更可以創造條件讓教師帶領學生研究每一個卡通形象以及標志性建筑背后所蘊含的精神文化內容,受到民族地區在校師生的高度肯定,值得長期推行。
事實證明,通過實施“一體兩翼”戰略,學校進一步提高了辦學層次,彰顯辦學特色,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研究水平、服務社會能力、文化傳承創新功能,促進學校從教學型大學向教學研究型大學轉型,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有特色、高水平大學,成為民族地區培養人才的沃土、培養民族英才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