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代人努力,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形成了以農學專業“丁穎創新班”為突破點,以紅滿堂計劃、主輔修、雙學位、國際聯合辦學為主線,以平臺加模塊為基礎的點、線、面相結合,分層次、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形成了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成人教育多層次、多形式的辦學體系,為國內外培養了大量的農業科技人才,深受國內外社會贊譽。
改革教育觀念,營造創新人才的成長環境
多年來,學院秉承“修德、博學、求實、創新”的校訓,更新教育教學理念,牢固樹立多樣化、多層次的育人理念,致力于培養各個領域、各個層次、各個方面的創新人才和卓越人才,以學生為中心,實施“因材施教,多樣化培養”,為學生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統籌教育教學管理方面,學院牢固樹立人才培養是學校的根本任務的觀念,強化學風和校風建設,促進學生自我發展,激勵學生自我學習、自我管理、自我發展,形成厚重的校園文化積淀和清新的校園文明風尚,營造健康文明、積極上進、生動活潑的文化氛圍,搭建學術自由、創新求實、開放和諧的育人平臺,并通過引進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培養模式,不斷拓寬學科專業面,整合課程內容,強調實施知識、能力、素質相融合的全面素質教育。
實踐中,學院以創新精神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在課程設置上,建立跨學科、農文理滲透和探索性研究的綜合性課程體系,大力提倡在精通本專業基礎上開設出深入淺出而又知識廣博的課程,加大各類基礎課程通用性。根據科學最新發展對各課程特別是基礎課教學內容的要求進行篩選、更新和重組,使其既反映農科領域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識,又能反映學科最新進展和動態,同時又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
在學分制和彈性學制條件下,學院壓縮必修課,擴大選修課比重與范圍,增加課程體系彈性和自主學習空間,鼓勵個性發展。按農科大類統一基礎課,專業課按專業與專業方向組成模塊供學生選修,積極引導學生在學好主修專業的同時,向相關專業延伸學習,開設農學專業“丁穎創新班”,實行本碩貫通制,優化了人才培養全過程。
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不斷提升創新人才培養的能力
辦學中,學院按照“立足培養、加強引進”的師資隊伍建設工作方針,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加強對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注重對青年教師的培養。
優化師資隊伍建設機制。學院加強與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的合作,不斷完善流動與固定相結合的教師培訓、交流和實踐的發展機制,滿足農學專業對應用型、技能型、創新型緊缺人才的需求,改善本科教學優質教師資源相對缺乏的問題,建立了一支以專兼職教師結合,滿足本、碩、博教學需求的高水平教學隊伍。通過近幾年的建設,已初步建成一支素質良好、結構優化、精干高效、富有活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為推進科學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和保證。
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學院有計劃地開展教師培訓、教學咨詢和教學研究交流活動,建立教師在職輪訓制度,推進教師到生產一線實踐鍛煉,主動為教師提供優質教學資源和技術支持,搭建教師教學能力發展平臺,促進教師轉變教育教學思想,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和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
加快教學名師培育和梯隊建設。學院加強教學隊伍“一體兩翼”的均衡發展。以教師為主體,加強教學管理、實驗人員建設為兩翼的教輔隊伍建設;建立和完善教輔隊伍培訓的政策保障制度,提高崗位待遇和吸引力,加強培養和培訓,創造更好的工作條件和職業前景;強化師德教育,規范教學行為,多渠道加強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強化教風及師德監督考核,促進教師關愛學生,嚴謹治學,以人格魅力與學識魅力教育和感染學生。
突出實踐教學環節,加強國際合作交流
隨著農業科學和經濟不斷發展,愈加強化實踐技能培養,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培養積極肯干、理論聯系實際的高素質人才。因此,學院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增加實踐周數,合理安排課內外實踐環節,加強生產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成長,并著眼于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
通過開放實驗室,學院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在教學計劃中安排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與理論教學體系有機結合,使加強技能訓練落實到每門課程相應教學環節,為學生自主學習、發展個性創造條件。同時,學院加強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強化生產性實踐,農學專業學生在校期間要經過種植試驗田,進行田間生產性勞動、科研實踐和畢業實習等完整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加強實習基地建設,拓寬生產實習渠道,加強對學生科研能力、技術推廣能力的訓練。
與此同時,學院積極開展國際合作交流,推進人才培養國際化是研究型農業大學本科人才培養途徑改革和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和特點,推動國際學術交流和科技合作。目前,農學院已與五大洲的十幾個國家二十多所大學建立了聯系,并開展形式多樣的本科生、研究生聯合培養和假期交流項目,每年都有大批國(境)外學者來院交流和講學。
據統計,學院先后派出多名骨干青年教師到國(境)外進修攻讀學位或進行科研合作,積極參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糧農組織(FAO)和世界糧食理事會(WFC)在華南農業大學建立的中國國際農業培訓中心的教學,積極廣泛地吸引優秀生源,提高生源質量,加強人才培養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努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交往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拓寬多元化人才培養的新途徑
社會在不斷地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因此,學院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使教育模式適應各種變遷,并在變遷的過程中不斷加強和完善其本身。
學院領導認為,課程是實現農業教育理念、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載體,能否提供內容豐富、貼近學科前沿、面向農業生產實際的課程內容,能否構建體現當今農學本科人才培養目標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相融合的合理課程體系,對提高我國農學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大影響。
為此,學院致力于構建多樣化創新人才培養格局,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創新現代農業教育教學方式方法,依據課程建設水平和教學效果對課程進行分類管理,鼓勵教師積極開展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構建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不斷深化課程考核方式改革,綜合運用開卷考試、閉卷考試、口試等多種方式,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能力的綜合考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建立學生學習發展中心,搭建融合學生選課選專業指導、學習資源支持、學習經驗交流為一體的學生自主學習服務平臺。建立健全有利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的現代農業教學管理模式,變“塑造”人才為“培育”人才。
面對未來,學院將繼續圍繞“人才強院”的工作重點,拓寬多元化人才培養的新途徑,使學院的教學工作再上新臺階,為建設華南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農業現代化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