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獲悉,某些省市要將考生道德列入高考加分范圍,尤其是指見義勇為的行為。得知這條消息后,筆者深感不安。本來,見義勇為是人類最高尚的行為,見義勇為者付出的是安全、鮮血甚至生命的代價,在此行為的背后,是舍生取義、舍己救人、赴湯蹈火,這是婦孺皆知的道理。對于這種高尚的行為,無論如何表彰、撫恤、獎勵都不為過;對于因見義勇為而受傷或致殘者,國家和地方政府應當設立見義勇為的專項基金,除了一次性的獎勵和提供最好的免費醫療外,還應對致殘喪失勞動能力者提供終身生活保障。然而,將見義勇為列入高考加分范圍,個人認為萬萬使不得。
首先,參加高考范圍內的群體絕大多數屬于未成年人,相對成人而言,本身屬于需要保護的弱勢群體。他們的身心尚稚嫩,社會經驗還不豐富,在見義勇為過程中往往遭受無謂的犧牲。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二十條明確規定“全社會應當樹立尊重、保護、教育未成年人的良好風尚,關心、愛護未成年人”;第四十條則強調“學校、幼兒園、托兒所和公共場所發生突發事件時,應當優先救護未成年人”。顯然,國家法律將未成年人列入受保護的人群之列,當然是不鼓勵他們在無法保證自身安全的情況下見義勇為的。然而,“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將見義勇為與“高考加分”這樣敏感和有吸引力的政策掛鉤,無疑在導向上將未成年人推向了危險境地,同時也將原本十分高尚的見義勇為行為抹上了功利色彩。
其次,見義勇為者行為的受益者是國家、全社會和全體人民,對其高尚行為的獎勵應當是政府行為,自然應該由政府來“埋單”。然而,若用高考加分的方式對其獎勵,無疑將高考中的機會成本分攤給了除見義勇為者本人之外的全體考生,其結果勢必剝奪了一部分考生本應獲得的“法定”的優質教育資源,形成新的教育不公平。
最后,將見義勇為列入高考加分也難免給投機取巧的不法之徒創造機會。從以前的體育加分、民族加分、港澳臺胞加分和各種競賽加分之亂象叢生的作弊行為中不難推想,將見義勇為列入高考加分可能也會有人鉆空子。與其到時候“亡羊補牢”,還不如現在這個“牢”里壓根不要放羊進去。
當然,對于自然狀態下未成年人見義勇為的行為,自然應當給予足夠的表彰和獎勵,但輿論導向上并不鼓勵這種高尚的行為,而是強調未成年人首先要保護好自己,在確保自己沒有危險的前提下做力所能及的對社會有益的事情。我們的教育在行使職能時,千萬不要忘記其最基本的職能,即教會學生在各種可能有危險的場合下保全自己,讓他們知道生命是最珍貴的,無論在什么環境下,安全是第一位的。我們的公民課程要讓學生明白:因為自己是未成年人,是受大人保護的,并不一定需要承擔見義勇為的義務,那是大人的事,將來自己長大了,到了法定的成人年齡,才具備相應的法律規定的權利和義務,也包括各種公民責任。
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學生從小樹立公民意識和契約精神,也對見義勇為的行為抱有敬畏之心和莊嚴的神圣感,而與“好處”“利益”這些功利性的目的絕緣,讓他們知道見義勇為是杰出公民的最高尚行為,意味著對國家和人民的犧牲和奉獻,是公民最光榮的義務,是不求任何回報的。況且,自己從小受到成人社會的保護,長大成人后應當回報社會,這是一種契約精神,烏鴉尚知反哺,何況人類?在公平、正義和契約精神環境下成長的孩子,長大成人后,一旦祖國和人民需要,他們就會義無返顧、勇往直前。而用世俗的“利益”來激勵所謂的“見義勇為”高尚行為,只能是緣木求魚。
(董奇 上海教科院職成教所課程與信息技術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