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我國教育界開始講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的“學生參與度”的概念引入到我國高校教育評價實踐中,并設計相應的調查表對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和生活體驗進行測量。學生在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中,不僅獲取了新知識,更多的是從知識到思維,從知識到智慧的轉化,真正實現才智的增值。
為了解大學生的學習參與現狀,筆者以欽州學院、玉林師院、河池學院的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主要采用文本問卷調查、訪談形式和統計學方法,進行分類抽樣調查。本次共發放調查問卷900份,收回有效問卷795份,其中大一學生190名、大二學生255名、大三學生176名、大四學生174名;男生457名、女生338名,樣本分布相對比較均勻。因此,本次調查結果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問卷內容分為三部分:學生的課堂參與行為;學生的學習交往與互動(生生交互、師生交互、生師交互);學生的自主型學習。每一部分包含多個分維度,共計35個項目。
課堂參與。調查結果表明:大多數學生表示不會缺課、逃課,8.9%的學生“經常”地參與課堂討論,3.0%的學生“經?!钡卦谡n堂上提出有見識的問題,10.6%的學生“經?!痹谡n堂上陳述自己的觀點,“偶爾”和“從未”的學生比例占90%左右。上述統計可以說明,目前,大多數課堂仍然是以知識傳遞為主,“一人談”的教學模式。學生習慣了被學習,失去了自我體驗,學習主體整體迷失,現在讓他們提出問題、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很多同學不樂意參與,也不知道如何參與。
學習交往與互動。調查結果顯示:16.5%的學生“經?!痹谡n外和同學一起進行小組學習,4.3%的學生“經?!庇秒娮余]件或面對面的與指導老師交流;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78.6%的學生喜歡自己獨立思考;在學習小組中,62.7%的學生習慣于被安排任務。以上數據說明:生生、師生、生師在課外交互較少,學生的團隊意識薄弱,合作型的學習方式運用得不夠充分,個人單打獨斗的方式仍然是課后學習的主流。
自主學習。通過調查發現,28.4%的學生閱讀了教師指定的部分書籍,13.6%的學生為加深學業主動閱讀非指定書籍,9.3%的學生閱讀書面論文或報告,38.6%的學生“經?!闭n前預習或為學習作準備,很少有學生對有見識的問題進行收集、整合資料,進而判斷信息、觀點、行動、結論的價值,說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仍然過于依賴教室、教師以及面授輔導,依然沿襲著傳統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學習志趣及價值觀不強,學習目標不夠明確,只有28.8%的學生表示自己了解所學東西對自己所具有的意義。
為了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要對學生進行學習方式基本訓練,如團隊組建、單元組合作、板卡使用、師生約定及運用多種表達呈現方式等。其中,學習品質需要重點訓練。
學會關照。學習不是孤立的,它是一種社會性的過程。團隊組建或單元組合作,是為完成學習任務或問題,學習者與其他人相互依賴、探究、交流和協作的一種學習方式。在學習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學會關照學習同伴,特別是學習的邊緣人(游離人)。同伴間的相互關照是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集體意識的重要品質,它使學生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影響,對學習共同體產生歸屬感,喚起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團隊學習的意識。
學會傾聽。學習是一種對話性的過程,在學習中“最重要的不是述說,而是傾聽——無條件地、全身心地、共情地傾聽”。中外教育研究都特別強調“聽”的重要性,如中國的“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又如蘇格拉底的“上天賜人以兩耳兩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聞多見而少言”,因此,傾聽是學習者必須具備的又一重要品質。
傾聽并不等于聽,聽是聽覺器官對聲波的單純感受,是被動的無意識的行為;傾聽是內化過程,是“眼、耳、口、腦、心”多種器官協同作用的結果,是主動獲取信息的一種積極的有意識的行為。學生通過傾聽獲取信息,引發認知沖突和自我反思,激發靈感,深化認識,重構知識。為預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假“聽”、假“看”、假“議”,可對其進行檢測,如請學生對已陳述的觀點進行復述、補充、解釋、提問或修正等。
學會交互。學習是交互和實踐的產物,交互是學生學會學習的特殊品質,是知識建構和學習共同體活動的本質。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Paulo Freire)認為沒有交流,就沒有真正的教育。所以,學習同伴通過互教互學,啟發思想,習得知識,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在學習過程中,存在多種交互學習的類型,如按活動對象分,可分為學習者與信息資源、學習者與學習者以及學習者與教師之間等三種交互學習活動。若根據參與互動的人數分,可分為自主交互、一對一交互、一對多交互、多對多交互。每種交互都可以實現同步交流和異步交流。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目前流行的“知識折舊”律是:一年不學習,你所擁有的全部知識就會折舊80%。人類正在從信息時代走向知識時代,人們最需要的不是記憶信息,而是整合、分析和處理信息,把信息轉化成為知識。美國知識管理學家德魯克(P.Druker)說,知識社會要求其所有成員學會如何學習,因為知識的本質是經常發生變化的。因此,新型的學習方式(如探究、發現、合作型學習等方式)是學生發展高階思維、獲取知識、適應知識時代需求的關鍵,學會學習和終身學習應該成為教育的基本使命。
優化課堂環境。一個自然、寬松、民主的環境,是培養學生參與學習的前提。著名特級教師魏書生,他在班級管理上依靠民主,討論問題發揚民主,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學生共同參與設計。教師遵循以學為本、以人為本的原則,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尊重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性,讓他們在自主活動中獲得感受或體悟。
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早在兩千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學生“每事問”,認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當今,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不敢問、不會問,甚至不愿意教師預留提問時間。課堂提問對于學生的課堂學習究竟意味著什么,這是教師值得深思的問題。如果是以傳遞知識為主的課堂,學生無須提出問題,也不會產生問題;相反,如果是以發展學生思維為主的課堂,學生的提問和參與討論是必然會發生的行為。教=依學,讓學生先“動”,在學中質疑,學生才會積極參與學習。郭思樂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方法論是“先做后學,先會后學;先學后教,少教多學”,甚至“不教而教”。
設計“動”的學習任務。學習由“靜”設計為“動”,讓學生“動”起來,教師“教”的意愿巧妙的轉化為學生“學”的意愿,如討論、演講、項目研究、角色扮演和模擬性決策等。學習活動注重貼近生活、社會、科技等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愿望等內部動機?!肮鸫髮W的學生之所以熱衷于參與討論,并非他們都熱愛討論,而是沒辦法,因為老師有這樣的要求,不參與討論會,可能很快就跟不上課程。”熊炳奇教授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