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是大學校園的靚麗季節。正當大學生們用繽紛多彩的服裝點綴美麗校園的時候,幾位穿著拖鞋的同學闖入了教室,頃刻間,清新的校園變得浮躁起來,神圣的校園變得如此隨意。天氣炎熱,著裝清涼,無可厚非。但清涼要講究場合,更要講究得體大方。或許有人會說,拖鞋只是比涼鞋少根帶子而已。須知,就是這根帶子,折射出一種尊重,反映出一種修養。
除了穿拖鞋上課,大學校園內還普遍存在人際交往中不講誠信,公眾場合中言行粗魯,日常生活中不敬師長等諸多不知禮、不守禮、不行禮、不尚禮之舉。人們常用“文明、高雅、寧靜”等這些美麗的詞匯來形容大學校園,然而時下的大學校園怎會出現如此多的不和諧畫面呢?這里面的因素當然很多,但作為教育工作者,應首先看到當今高校德育教育的缺失。
“教書育人”,這句口號耳熟能詳。無疑,高校承擔著“做人”與“做事”兩項教育任務,但我們顯然更加重視“做事”教育,而對“做人”教育有所忽略。殊不知,會“做人”是能“做事”的基礎。
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知書達理、待人以禮應當是大學生的一個基本素養。禮儀教育不單是一般禮節禮貌的培訓,而是一種道德修養、健全人格的教育。學“做人”,要從學文明禮儀開始。高校應開設大學生禮儀修養課程,通過該門課程的學習,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禮儀的知識與技能,更要培養學生的禮儀素養,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懂得如何做人。
環境對人的成長具有重要的影響。蘊含在學習環境中的人文因素能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行為習慣和禮儀素質起到浸潤和養成作用,學校要為學生積極營造一個“處處有文明,時時有禮儀”的生活環境。比如教室里的桌椅及清潔用具要放置整齊,講臺和窗臺上擺放各種花草,教室四周的墻上懸掛一些有關文明禮儀的名言警句和圖片;在學生宿舍、教學大樓的進出關口,安裝全身鏡,提高學生的個人形象意識。
此外,學校還可以將禮儀文化融入校園活動之中,如舉辦“文明禮貌建設月”活動,對學生的文明禮儀行為進行督察,并進行文明班級、文明寢室、文明使者的評比;開展校園“禮儀風采大賽”,使學生的個人魅力得以展示,從而深刻地體會到禮儀之美;學校的重大典禮儀式,如開學典禮、畢業典禮、校慶、升旗儀式、成人儀式等,都蘊含著豐富的禮儀教育資源,學生參加經過精心設計的典禮活動,定會留下深刻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