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高考進行,江西宜春高三考生柳艷兵卻頭纏紗布躺在病床上,不能參加高考,實際上他早已交上了另一份答卷。5月31日,柳艷兵在客運班車上與持刀歹徒搏斗,引來各方點贊。教育部表示,待柳艷兵和另一位受傷考生易政勇康復后將為其組織單獨考試,已有一些高校向柳艷兵伸出橄欖枝,愿助其圓大學夢。(據6月8日《人民日報》)
確實,奪刀考生柳艷兵雖然無緣跟同學們一起參加高考,但在人生的考場上,他已經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筆者非常支持教育部“待其康復后為其組織單獨考試”的決定,但不希望有高校對其“破格錄取”。奪刀考生能不能上大學、上哪所大學,應該讓他的成績說了算,而不是“搞特殊化”。
無疑,柳艷兵的精神和義舉都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值得弘揚的。但見義勇為和高考是兩碼事,不能混為一談。作為現如今相對公平的人才選拔機制,高考錄取的依據乃是分數。柳艷兵已經得到了全社會的高度贊揚,他的見義勇為之舉得到了應有的褒揚。救人是救人、高考是高考,就讓道德的歸道德、規則的歸規則吧。
有人熱衷于對一些“道德標兵”或“知名人士”給予更多的獎勵和“關懷”,其本意或許是為了“弘揚真善美”,實際上卻破壞了規則和公平,得不償失。我相信柳艷兵見義勇為的時候并沒想著索取回報;我也相信,讓他靠自己的能力和考分光明正大地走入大學校園,更能體現對他本人和社會公平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