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盡管禁令頻發,每年高考放榜后仍會出現“炒狀元”的熱潮。高考狀元是現有考試體制下的成功者,他們身上,凝結了家長與社會最美好的期待。而熱炒“狀元”現象背后,則折射出了多重教育問題。
6月23日,在高考成績放榜之際,中共海南省委宣傳部、海南省教育廳聯合下發通知,要求不得以任何形式炒作中、高考“狀元”及高分數學生。《通知》重申,各級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所屬普通中學下達升學任務,不得僅以中高考成績和升學率評價學校、評價教師。(據6月24日《海南日報》報道)
每禁每炒,為何?其實,人們并非不了解炒狀元的利益鏈條及危害性,也并非不知道高考狀元不等于成功者,但人們依然樂于“看到”狀元。只要“狀元”的眼球效應還在,炒作現象也必然會繼續出現。
在這把炒作熱火里,首先有國人的“狀元情結”在作怪,幾千年的狀元崇拜,讓人們很難一下子進入到視狀元如糞土的無視階段。其二,雖然現在很多人們都已看到高考狀元并非人生贏家,比如有機構曾發布《中國狀元職場狀況調查》,調查顯示:從1977年到2006年的30年全國各省狀元,缺少在從政、經商、做學問等方面的杰出人才。但是,在應試教育的前提下,高考仍是通往成功的最佳通道。在唯分數論的大環境下,高考狀元就無法不成為人們的焦點,那么媒體、學校等就不可能放過這么一個“大噱頭”。
不抽薪,何以止沸?禁令只是一盆冷水,短暫的沉默后是下一次的沸騰。要想改變炒狀元的現狀,必須改變現行唯分數論的高考制度,當高考分數不能成為名校的保障,高考狀元也就不值得人們圍觀了。否則,再多的人用再多的數據調查說明狀元不代表成功,也無法熄滅人們“狀元代表通往成功之路,代表人才”的崇拜之火。國外之所以不圍觀狀元正在于即使你是狀元也不一定進得了哈佛,分數只是一個參考,在錄取之前,還要經過面試,更注重興趣愛好、自理能力和自主創造力以及服務社區的愛心。
要想解決炒狀元熱潮,唯有釜底抽薪。當然,實行面試等素質選拔必然要經過一系列的法規調整,確保公平競爭,不給“打招呼”現象留后門。相關部門要勇于嘗試創新,思考完善法律法規、追求公平的人才選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