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印度經濟增長速度令世人矚目,成為世界上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被譽為金磚國家。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能夠取得如此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成績,與其職業教育的發展是分不開的。分析研究印度職業教育體制的特點,對同樣作為發展中大國的中國,很有借鑒意義。
印度職業教育全景掃描
1947年獨立以后,印度政府非常重視職業教育,一直把向年輕人提供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作為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印度政府根據國家實際情況,采取了靈活多樣的職業教育體制。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印度政府就投入巨資,仿照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模式,陸續建起了7個“印度理工學院”。經過長期實踐,1986年,印度政府制定了《國家教育政策》,明確了職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現在已經初步形成了比較完備的職業教育體系。
多元化的管理方式 印度聯邦政府相關部門負責職業教育管理,勞動部負責制定職業教育相關政策,確定培訓標準,組織并落實。各州政府具體負責各項職業教育培訓的執行與實施。為統籌規劃和實施相關政策,確保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相銜接,印度成立了職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和學徒培訓指導委員會,負責制定職業培訓專業規劃、培訓標準,負責技術考核和頒發合格證,指導和推動整個職業教育培訓事業的發展。
政府大力支持職業教育發展 印度政府非常重視職業教育發展,通過財政支持、配套政策、鼓勵競爭等方式,大力推動職業教育發展。政府財政撥出專門經費,支持職業教育發展。在職業培訓改革經費中,聯邦財政撥款占75%,各州財政支出25%,其余少量超出預算的成本由職業培訓機構自行承擔。此外,印度政府還鼓勵多道渠籌措資金。在2011年印度財政預算中,教育投入比上年增長約24%,增長約115億美元,職業教育受到重點傾斜。
市場化的職業教育運作模式 以IT職業教育為例。IT職業教育是印度職業教育成功的典范。20世紀80年代中期,印度軟件業剛剛起步,急需大量成熟的軟件技術人才。為緩解這一矛盾,印度采用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市場化運作機制,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印度職業教育學校及各類培訓機構都強調,人才培養必須跟上技術發展步伐,希望學生能夠學到最新的技術,滿足行業發展要求。同時,要求所有職業教師必須擁有豐富的實踐經歷和較高的實踐水平。
職業培訓技術含量高 印度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強調在實踐中學習,讓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掌握技術。同時,為了提高職業院校畢業生的職業適應能力,確保職業教育質量,2007年5月,印度政府提出了“職業訓練提高計劃”。計劃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增強職業培訓機構綜合實力、創建激勵基金與創新基金、加強課程和物質資源開發能力等方面。在增強培訓機構綜合實力方面,引入競爭機制,每年國家從近2000所職業學校中選出100所學校,作為重點扶持對象,給予財政支持,進行更新改造,從而鼓勵各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充分競爭,努力提高職業教學質量。
行業參與程度較高 印度職業教育的良性發展,與其行業的積極參與和支持是分不開的。印度職業教育培訓由行業引導,職業院校保持與行業的持續溝通,提供適合行業發展需要的職業技術培訓體系。以IT行業為例,APTECH公司是印度一家計算機教育公司,也是世界最大的計算機教育公司,也是全球第一家在教育服務領域獲得ISO9000質量標準體系認證的教育公司。以特許的經營方式推廣IT 職業教育,已在全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3500多所職業培訓中心,累計培訓學員超過350萬人。其所開設的課程共計100 多門,教材2000多種,涵蓋了信息領域的方方面面,并根據信息技術的發展要求每一年半更新一次教材。
值得一提的是,在印度職業教育體系中,信息技術產業教育影響最大。印度將信息技術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其信息技術產業的成功,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其發達而完善的IT職業教育體系。印度IT教育的投資主體是政府及國內外大企業,各級政府在多方面資助企業的辦學行為,且明確規定高技術企業可以按每年營業額的6%提取教育培訓費,用于所屬信息技術學院或培訓基地建設。印度的IT職業教育培訓為印度的軟件業發展源源不斷地輸送職業技能人才。在印度的100多萬軟件行業從業人員中,約有50%以上是通過職業教育培訓進入軟件行業的。
對我國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要啟示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大量的、技術嫻熟的技能人才,已經成為當前印度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反觀我國,高職教育雖然獲得了長足發展,但整個社會對高職教育的認識不夠、重視程度不夠,認為高職教育層次較低。重學術教育,輕職業教育,制約了我國高職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各級政府必須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大職業教育投入,培養實用型技能人才。
堅持市場導向原則 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目標。當今社會,經濟發展很快,技術發展也很快,職業教育要滿足發展的人才需要,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在印度職業教育體制中,政府并沒有對職業院校如何運作作出明確規定。職業院校如何運作,完全由學校自行決定。這要求職業院校必須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必須注重職業教育質量,否則招生就可能出現困難。為了確保職業教育質量,印度職業院校每年都要進行大量調研,根據市場變化及時對課程作出調整和補充,課程每年都要更新,以保證課程質量。同時,為了使教學內容跟上技術發展的要求,還要和企業集團保持密切聯系,了解新知識新技術,預測今后幾年市場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需要什么樣的知識、技能等。在這方面,我國高職院校雖然也作了大量工作,但整體重視程度不夠,對市場的調研不夠深入,導致人才培養難以很好地滿足市場的需要。
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 在教學方面,印度職業院校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水平,堅持采用“做中學”的教學模式,即先從做開始,在做的過程中,學生如果遇到問題,再以此問題為基點去學習專業理論。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能夠使畢業生快速適應工作角色。在我國高職院校,教學中仍然采用“從基礎理論到專業理論,再進行實習實作”的教學模式。多年來,這種模式根深蒂固,許多高職院校基礎理論的課程和課時還在不斷增加,一方面學生對枯燥的專業理論根本提不起興趣,另一方面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很難得到有效提升。必須持續深化我國高職教育改革,使學生既能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又能夠不斷提高實踐技能水平。
重視職業教育課程開發 印度非常重視職業教育課程的開發,課程意識已經深深融入整個職業教育理念。他們把課程開發設置作為職業教育的核心環節,作為職業教育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印度擁有大量專門從事課程開發的工作人員,能夠根據市場需求開發出相應的職業教育課程。當前,我國高職院校的課程開發意識仍然十分淡薄,學校很少在課程開發上下功夫,造成職業教育課程內容單一,多年不變,與社會需求脫節,也造成畢業生難以適應就業崗位的要求。
要改變這一現狀,必須重視課程開放,加大開發投入,靈活課程設置,真正建立適應市場和就業需求的職業教育課程設置體系,使職業教育真正走上特色化、品牌化、市場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