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恒源(1886—1961)是我國著名愛國教育家,是中華職業教育社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其畢生奮斗,為我國教育事業,特別是職業教育事業的開拓,作出了卓越貢獻。與黃炎培、楊衛玉并稱為中華職業教育社“三老”,深受中華職業教育社同人和廣大教育界人士愛戴。
江恒源,字問漁,號蘊愚,連云港灌云縣板浦鎮人,曾多年擔任中學教師,后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深造。1915年,從北京大學畢業后,他曾在私立朝陽大學、中國大學等校任課務。后歷任江蘇省省立第八師范學校校長,江蘇省教育廳廳長,河南省教育廳廳長,上海中華職業教育社辦事處主任、總干事、評議會評議長、副理事長等職。在中華職業教育社任職33年中,他一心撲在職教事業上,參與創辦了女子職業學校和職業補習學校、職業指導所等職業教育機構。
江恒源為人謙和、寬容,做事“融合貫通”“兼容并包”。他發展職業教育事業主張“普職融合”“教育與生產融合”,這對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20世紀上半葉,在中華職業學校重慶學校的教員辦公室里,懸掛著這樣幾個大字:“身教則從,言教則訟”,是當時中華職業教育社辦事處主任江恒源先生親筆所書。這不僅是他的座右銘,也是他一生的為人為師之道。
原全國政協常委會委員、中華職業教育社副理事長王艮仲先生曾言:“問老(江恒源)在職教社,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受到普遍尊敬。任老(黃炎培)親筆寫一聯贈問老,其中對問老有云:‘愛則兄事,敬則師事。’任老德高望重,且長問老七歲,猶對問老尊敬如此,自非出于偶然。”
1996年,中華職業教育社為江恒源先生舉辦了誕辰110周年座談會。座談會上,王艮仲先生簡言“我亦略舉數端,以表敬仰之忱”,講解了江恒源老先生的幾大貢獻和事跡。
不做大官做大事。江恒源曾任江蘇省、河南省教育廳的廳長,廳長已是不小的官職,當時年富力強的江恒源本可以憑借官職開拓仕途、平步青云。然而,志不同,不足與謀。在國民黨占領南京后,江恒源立即辭去了廳長的職務,并對四方延攬、委以高官的人以辭謝。當時,中華職業教育社是一個受壓抑的群眾團體,其主要領導人黃炎培被迫離開上海。在中華職業教育社處于危難之際,江恒源毅然擔任了中華職業教育社辦事處主任一職。這種臨危受命的高風亮節,永垂典范。
組織學生積極抗日。1939年5月,日本對重慶狂轟濫炸,位于重慶市區的中華職業學校不得不遷往江北的一個私人大宅院內上課。當時,搭草房做教室、睡地板、夯土平操場,學校一切都本著“手腦并用、雙手萬能”的精神繼續著各自的事情。面對如此亂世,江恒源沉著冷靜。中華工商專科學校胡從英曾撰文指出,“當時,有一位慈眉善目、光頭、穿中式長衫、腳蹬圓口布鞋的長者來到學校,給學生做報告,鼓舞學生勤奮讀書,用行動積極進行抗日救國運動。”江恒源先生的講座讓熱血青年們冷靜下來,學生們開始用功讀書,并經常組織話劇演出、組織進城為前方戰士募捐、義賣等活動,用心和行動抗日救國。學生畢業,作為校長的江恒源還給學生的“畢業同學紀念冊”題封面字,教導學生“互助互勉,永無相忘”。
以身作則奉獻事業。他從不以領導自居,遇事以身作則,始終和大家打成一片。而且,他對中華職業教育社里同人的學習抓得很緊、很認真。他親自領導讀書班,訂了學習制度,自己帶頭執行,雷打不動。他這種以身作則、為事業奔波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職業教育的融合思想
江恒源在中華職業教育社任職期間,積極開拓事業,潛心研究職業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留下了大量關于職業教育的言論和著述,其中廣為人知的是他的大職業教育觀、職業指導思想等。在當時,其“融合”的思想雖不太引人注意,但非常值得后人學習與借鑒——即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融合、四教融合、職業教育與社會生產和生活的融合。
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融合 江恒源主張普通教育應該與職業教育融合,努力把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差別減少到最低限度。教育是解決國家、社會、個人等多種問題的方法,他認為教育在本質上沒有職業教育和非職業教育的區別,因為,“一切教育皆含有職業的意道”。反之,“凡是一切職業,都要經過教育的熏陶”。人們之所以會區分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只是其處的立場各自不同而已。普通教育應該包含職業教育,職業教育亦應包含普通教育。
為了促進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融合、切實推行職業教育,中華職業教育社在上海創建了比樂中學。該校改革了普通中學的課程,在授完普通中學通常所設的各種課程之外,增加了職業方面的內容,如實際應用能力方面的訓練。學校還組織各種課外活動,讓初中二年級、三年級學生參加電工組的課外學習,使學生了解并慢慢掌握電器的使用和維修技能;引導初中二年級以上的學生參加木工組的課外活動,使之學會使用各種木工工具、制作諸如帆布凳之類簡單、實用的木制用品。這些職業科課程讓學生感覺學有所用,興趣盎然。
這種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融合的思想以及四教融通的思想,對于當下的教育實踐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四教融合 除了普職融合之外,江恒源認為,公民教育、生計教育、康樂教育和文字教育亦應融合、協調發展。
他認為雖然四種教育各自目的不同,但根據中國國情,應以生計教育為中心,使四教交融。如文字教育,教農民認識“棉”字,應該同時給他們講解棉花的種類、種植棉花的方法、棉紗和棉布等方面的知識,使學生有機會,也有能力依著有關“棉”的知識,供給生活、改良生活,這就是文字教育與生計教育的融合。
再如康樂教育,可通過運動會、展覽會等活動,訓練公共集會的習慣,培養互助互讓意識和遵守各種法則的意識,塑造愛國愛家愛民族的精神,了解人類利用自然和愛護自然的各種方法。同樣,公民教育可以培養工作神圣思想和服務道德,通過生計教育在教授生產技術的同時,可以結合文字教育進行思想道德的培養。
要努力實現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融合,教育就必須面向經濟,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創造富裕的社會,為人民大眾謀幸福。這就是江恒源的產教融合思想。
職業教育與社會生產、生活的融合 江恒源非常重視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融合,其代表觀點是“富教合一”。江恒源認為辦教育萬萬不能不顧社會和不顧最重要的國民經濟力。
江恒源主張一要“平民主義”,要使大多數人都能享受職業教育,“所有涉學施教,應依全民為標的”。二要“生產主義”,“使人人能生產,能享用。”也就是說,教育要和生產相結合,教會學生生產知識和能力。
江恒源指出,職業教育的實施,僅僅依靠學校一方的力量是萬萬不行的,職業教育與社會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職業教育必須依據人們的生產和生活而開展,為人們更好地謀生和人們道德的發展、社會性的發展服務。實施職業教育者“只知有學校不知有社會,壁壘森嚴,不肯離門一步,此等關門式的職業教育,可以斷言其效力至微”。教育要取得顯著成就,就需要改良人民的生計,需要調查一般民眾的生活職業狀況,指導民眾增加生產與組織合作社,這樣民眾經濟就有所提高。
職業教育與社會生產、生活融合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要求,江恒源的思想為我們制定國家職業教育發展的產教融合制度提供了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