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環境因素。首先,就社會而言,轉型期凸顯出的拜金主義、功利主義和當前就業壓力等,淡化了傳統的誠信觀念。如經濟領域中的造假販假、欺詐欺騙、走私販私等違法行為;政治領域的貪污腐敗、錢權交易等;人際交往中損人利己、言而無信;擇業過程中的假信息、假材料等。這些現象使當代大學生在誠信認知上產生了一種錯覺:不誠信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一種謀生手段,甚至謊言和虛偽是獲得收獲的必要途徑。
其次,就學校而言,大學生處在人生觀、價值觀的定型期,學校在塑造學生如何做人,如何處世的誠信觀方面起著很大的作用。而諸多高校在誠信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重灌輸輕引導,重理論輕實踐,忽視學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體地位。誠信觀教育應有的社會作用和效力自然就大打折扣。
再次,就家庭而言,有的父母并不是十分重視對孩子的誠信教育。表現在家長自身的失信行為和家長教育方式方法上存在問題造成的不誠信影響。
內部環境因素。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發展包含思想意識的發展和行為習慣的發展。部分學生意識不到誠信乃成人之基。導致行為上自私自利,意志不堅,責任意識淡薄。不能辯證地看待社會不誠信現象,缺乏對馬克思主義誠信觀功用的反思能力,很容易將看到的一些社會不誠信現象當作社會本質,從而誘導他們失去誠信觀念。
201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