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智能化技術不斷發展的時代,我們除了在手機相機等數碼產品獲得真實美好的數字生活體驗外,可穿戴式設備廠商找到了現階段智能數碼行業的一個突破點,成功的進入了用戶的眼球。萬物都在隨時間的流逝在進步成長,近百年的腕表在數碼時代來了一次革命性的升級,它的體驗確實與傳統手表有著明顯的不同。
無論市面上的健康手環外觀、質感、價格存在著多么大的差異,但功能都大同小異。例如監測卡路里消耗、監測睡眠質量、簡單的運動跟蹤功能。我們在與手環匹配的手機APP中能看到,手環為我們提供一組組詳細的健康數據與列表,但是這些數據從根本上絲毫不會影響我們的日常起居與生活計劃,利用手環來幫助用戶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的確不太可能。何況,由于產品不與算法的不成熟,手環提供的數據精準度有待考量。
手環原理解析
我們熟知的智能手環品牌,最核心功能就是健康追蹤器,它能監測佩戴者每日行走步數、里程、卡路里消耗以及睡眠質量等數據,從而利用手機APP來為用戶提供合理的運動量以及睡眠建議,幫助用戶更好的管理自身健康。從上述功能來看,計步器便是手環的核心賣點,而計步的原理是基于三軸重力加速度感應器,通過算法將其輸出的值換算成活動量,基本原理就是計算克服重力和慣性做功的量。這個計算是需要帶入使用者的體重參與計算,因此我們在使用手環APP之前是需要錄入自己的體重與身高,才能獲得活動量值。另外,手環的特殊性是佩戴在手腕上,因此算法就與預設佩戴在人體重心處會有出入,廠商還需要利用特殊算法來進行修正。
目前市面上銷售的智能手環會通過內置的傳感器記錄用戶每日行走步數和目標達成率,并且記錄一段時間內(周、月、季、年)的運動趨勢,幫助用戶了解、分析生活習慣(如圖1)。不過,從筆者個人的使用體驗來看,智能手環在計步的準確性方面普遍存在不夠精確,并且要求佩戴者行走或是運動時需要保存手臂的擺動,如果你的手保持靜止,計步器便會失效。
Tips
當然了,三軸重力加速度感應器只是手環核心硬件,它也需要閃存芯片、藍牙通訊模塊、震動馬達、指示燈或顯示屏幕、NFC芯片以及電池才能組成完整的智能手環(如圖2)。
燃燒的卡路里?
手環將卡路里消耗作為判斷是否健康的一項指標,這也無可厚非,如何將攝入的熱量釋放掉是快速減肥的手段,而運行無疑是燃燒卡路里最好的方式。那么智能手環監測我們一天卡路里的消耗數據是如何得來的?這個答案其實不難回答,目前的智能手環都是通過計算佩戴者步數再通過特定的算法得來的卡路里消耗量,這里面可能包括你正常走路、慢跑、快跑等各項運動的步數,但是它很難判斷各項運動所占的比例和強度。筆者每日都會習慣慢跑上5公里,但是智能手環依然是默認筆者只是普通的步行,這樣一來系統記錄的卡路里消耗與跑步所產生的熱量消耗就有著巨大的誤差(如圖3),卡路里消耗監測便是一項不太靠譜的功能。
現階段還有不少智能手環將飲食監控納入功能表中,用戶通過掃描食物二維碼或者錄入食物名,系統就會計算食物所包含的熱量。這比卡路里消耗計算顯得更不靠譜!我們的一日三餐幾乎無法依靠手動輸入來獲得攝入食物所包含的熱量,但凡使用過此項功能的用戶都會認為,在現階段這樣的功能存在的意義就是娛樂大眾。
手動操作睡眠模式
智能手環另一大功能是監測你的睡眠質量,這里面包含入睡時間、淺度睡眠時間、醒來次數和深度睡眠時間。眾多智能手環都能通過每天的監測形成一個長效機制,繪制出長期睡眠質量的趨勢,幫助你了解睡眠狀況并作出改善。
不過,目前的智能手環在檢測睡眠質量時所體現的“智能”讓人不敢恭維,幾乎所有的智能手環在記錄睡眠時都需要用戶按下手環上功能按鈕,切換到睡眠模式,或是通過在手機APP上操作(如圖4),記錄你的入睡時間,等你醒來的時候你需要重復切換操作表示睡眠結束。看上去的簡單操作,其實有著嚴重的問題!用戶如何來保持一個持續性?特別是睡意來時,誰還會記得將手環模式調整為睡眠呢?即使你調成了睡眠狀態,卻發現很難立馬進入睡眠狀態。假如筆者將手環調制睡眠模式后無法入睡,或是早晨醒來后忘記切換模式,手環所得到的睡眠數據就是毫無意義的垃圾數據。
這并不是手環記錄睡眠的唯一問題,在深度睡眠還是淺度睡眠的判斷上,幾乎所有的手環都是根據佩戴者睡眠的動態來判斷,這與醫學上判斷深度睡眠與淺度睡眠有著明顯區別(如圖5)。這也是智能手環不智能的一點,除開深淺睡眠判斷,智能手環睡眠監測至少需要做到自動識別睡眠狀態,不再需要手動操作來切換。在現階段的智能手環產品中,bong手環宣稱能自動識別睡眠狀態(如圖6),筆者已經通過官方網站預訂,CPCFAN評測室會針對這款識別睡眠狀態的產品進行評測,重點關注這款產品的可靠性。
盡管可穿戴設備在未來會成為用戶的關注點,但它只是出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對用戶的實際意義并不大。簡單記錄使用者一天走了多少步、吃了什么、睡了幾個小時,很容易讓人產生厭倦心理。這便是手環在產品性能上的不足,畢竟這是每一個新興產業在最初階段必走的道路,只有提出問題才能解決問題。或許,經過兩三年的技術發展和經驗積累,包括智能手環在內的可穿戴式設備才能為我們帶來真正的智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