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云計算是互聯網技術發展的一種創新應用新模式,云計算標準化工作作為推動云計算技術產業及應用發展、行業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基礎性工作之一,近年來眾多國際組織和協會組織專門機構對云計算標準進行研究、驗證和制定。本文對國際上當前云計算標準化研究的背景、現狀和發展狀況進行了簡要的概述。
【關鍵詞】云計算;標準化;虛擬機
1 云計算標準化背景
云計算是資源的集中化、規?;?,實現對各類異構網絡的軟硬件資源的兼容,通過這種池化的集群計算能力,通過互聯網向用戶提供所需的各種應用的互聯網新技術、新業務,是傳統網絡技術和通信技術和商業模式相結合的結果。云計算是一種技術也是一種商業模式的服務[1]。
云計算的技術和服務目前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很多廠商根據自己的技術基礎和理解來開發自己的云計算的模式,不同的技術和服務方式給用戶提供了多樣的選擇的余地,但不同的產品之間沒用互通性,使用了這家產品就不能選擇別家,降低了互操作性和可靠性。許多與云計算有關的術語、技術接口,不同的公司采用不同的技術方案,導致大量數據和服務無法再各個產品之間轉移、共享,限制了當前云計算應用的服務范圍[2]。因此,作為新興技術,如果沒有頂層設計、建設統一的標準,而各自為政,很難發揮協同優勢,不符合云計算最大限度資源共享、彈性使用的特征,那么整個產業將很難持續健康發展下去。
2 云計算標準化的現狀
對于云計算的標準化各個有實力的廠商都在積極根據自己的技術優勢進行標準化的研究和推動,每個有實力的公司如Google、IBM、微軟等都在標準化的道路上邁出了實質的一步。國際上已經有一些標準化的組織和技術團體從不同的角度和定位對云計算標準化的研究和指定展開工作。目前對于云計算的標準化的研究都是在云計算的概念的框架下進行的,而對于云計算的概念業界比較認同的是由NIST即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給出的:云計算是一個可以通過互聯網供應與訪問的、可定制的包括網絡、服務器、存儲、應用和服務等的資源與能力池;采用按需使用、按需付費的模式[3]。
根據NIST對云計算定義的框架下,個相關的標準化組織和技術團體依據自身的技術和研究方向,規劃處各自在云計算標準化進程的主攻方向并形成了各自的云計算標準化定位。DMIF即分布式管理工作組是工業界計算機和電信行業的企業間合作組織,在云計算方面側重IaaS及云互操作性接口標準的研究,推出了虛擬化管理標準VMAN,規定了服務器虛擬化、劃分和集群以及虛擬化環境互操作性的產業標準OVF,并成立了OCSI即開發云標準孵化器,解決云計算環境出現的管理和互操作性問題[4]。開放網格論壇OGF發布了開放云計算接口規范并給出了API規范。SNIA全球網絡存儲工業協會在云存儲領域的研究突出,發布了云存儲用例、參考模型和數據管理接口方面的草案,與2009年9月和OGF合作發布了云存儲白皮書。OASIS即結構化信息標準促進組織和CSA云安全聯盟在云計算安全框架方面進行了相關的研究。還有像OMG、OCC、TMF等國際組織在“云”的可移植性、互操作性、可重用的應用和服務的部署模型、大數據云參考模型研究,以及在幫助云用戶、技術研究者和云服務提供者更好的理解用戶需求和解決困難,促進云計算商業化,營造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各自的碩果。都相應的獲得包括CA、Cisco、HP、IBM、微軟、EMC等主流公司的支持和應用[5]。
3 云計算標準化的研究進展
NIST2009年成立的云計算工作組,目前該工作組主要運作SAJACC即標準加速促進云計算采納項目和FedRAMP即聯邦風險與授權管理項目。SAJACC項目通過收集云計算的應用案例,征集云計算的參考實現,并根據應用案例對參考實現進行測試,并在網站發布測試結果,并陸續收集發布應用案例、參考實現和規范、驗證結果等,為云計算的標準制定指引方向。該組織成果得到了云計算主流公司和組織的大力支持。FedRAMP項目主要用于評估和批準云計算的服務與產品,通過“通用安全風險模型”來對云計算解決方案進行批準,讓各種云計算解決方案中云計算技術得到有效集成,這個項目對云計算安全研究具有指導價值[6]。
DMTF的成員包括所有IT領域的主要公司如IBM、HP、VMware、微軟、Oracle、AMD、Intel等一百多成員單位,4000多參與者,橫跨40多個國家的國家組織。該組織開發的標準在業界被廣泛應用,使得各種系統、工具和企業解決方案具有互操作性成為可能。其中SVPC虛擬化工作組,集中了目前主流的虛擬機公司像VMware、Citrix、微軟、IBM等,發布了虛擬網絡、虛擬機遷移的標準即OVF,實現虛擬應用的無縫遷移,目前正在進行優化和高級特性開發。由于各個公司競爭,虛擬機的文件格式沒有統一,導致在不同的平臺間遷移虛擬機前需要對文件格式進行轉換[7]。目前該標準通過ANSI的審批,成為美國標準,后續還要申請ISO的批準,進而成為國際標準。OCSI工作組2009年4月成立到2010年7月結束發表了關于應用案例和數據格式、參考架構和接口、云計算服務場景、服務生命周期等的三篇白皮書,為后續的CMWG即云管理工作組的標準化工作提供參考價值。目前CMWG工作組按照Modeling和協議需求兩個子組來制定IaaS的模型/協議需求和相關的API,由于得到了大多數主流IT公司的支持,因此該標準一定會得到廣泛的應用[7]。
CSA目前運行的項目主要為云服務商、安全方案提供者、IT審計師以及其他關鍵參與方提供工具包,對私有云和公共云進行安全評估,提供通用接口和名字空間,允許云計算服務商對其架構、平臺和應用環境進行審核、判斷、評估和保證,并對其已授權的用戶提供一個開放、可擴展和安全的接口和方法進行類似的操作。為云提供商提供基本的安全原則指導,幫助用戶對云服務進行安全風險評估[8]。
當然目前還有其它像SNIA、IEEE、ITU-T、OMG等國際組織成立專門的云計算方面的項目,在關于云計算互聯網相關技術規范、網絡存儲、云計算相關IDC環境中以太性能提升、電信網絡在傳輸、安全、業務方面對云計算的業務應用等方面進行相關的研究和標準的制定[9]。
4 云計算標準化的發展趨勢
當前從事與云計算標準化有關國際組織存在組織眾多,研究的方向有重復,已經有不少組織通過共同支持的公司達成互通的共識。其內容包括虛擬化技術、云安全、云存儲、云服務、云計算模型、云互操作性成為云計算標準化的研究熱點。這些標準化研究方向都有為云計算建立統一標準的目的,來在促進不同系統之間的互通[10]。
因此,云計算標準化的研究初步形成了共同的發展趨勢:
(1)在現有技術和標準的基礎上再發展,盡量繼承和使用現有技術和標準,沒必要另起爐灶。
(2)重點發展IaaS標準,從目前云計算標準領域來看,IaaS標準化需求最強,PaaS次之,而SaaS根據具體應用而定。
(3)互通和互操作性的標準制定是重點,云計算三大模式的各個層面將包括多個供應商,所有互通和互操作性是云計算標準化工作共同目標。
(4)各個標準化組織之間需要密切溝通和協作,云計算標準化每一個具體內容需要多個標準化組織共同協商來完成。
(5)相關云計算的各個產業鏈都要積極參與到云計算各個環節標準 制定中來,為云計算國際標準貢獻各自的力量[11]。
【參考文獻】
[1]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云計算技術與標準化[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2-3.
[2]黎連業,王安,李龍.云計算基礎與實用技術[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61-62.
[3][4]高林.云計算技術與標準化:云計算技術標準的全面概述[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113-115.
[5]翁彧,邱莉榕,李華昱.云計算概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2:134-136.
[6][8]樊勇兵,丁圣勇,等.解惑云計算[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1:111-113.
[7]胡慧,王輝.云計算技術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J].軟件導刊,2009(09):57-59.
[9]黎連業,王安,李龍.云計算基礎與實用技術[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23-25.
[10]張建勛,古志民,鄭超.云計算研究進展綜述[J].計算機應用研究,2010(02):81-83.
[11]王佳雋,呂智慧.云計算技術發展分析及其應用探討[J].計算機工程與設計,2010(10):45-46.
[責任編輯: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