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虹口多倫路上有一條文化風景街。
文化風景街上有無數(shù)收藏館。
無數(shù)收藏館中有一家上海民間筷箸博物館,自是風情萬種——因為這里的每一雙筷箸,都有一節(jié)不凡的故事。
緣起
正是日暮時分,一位中年漢子晃晃悠悠地走在鄉(xiāng)村的小路上。看來這是個好奇心很重的人,也是個有著大把悠閑時間的人。當看到一個頭上留有沖天辮子的小男孩從身邊蹦蹦跳跳走過時,他忽然很有童心地迎了上去,一臉童趣地逗這小男孩,說他明明是個男小囡,怎么要去假扮小姑娘?難為情否?小男孩被問得紅了半邊臉,一時回不上話來。中年漢子便讓他帶路,去問問他的爸媽和阿爺阿奶,為什么要如此這般打扮他。半路上,恰巧見到了小男孩的父母,終于弄明白了小男孩前面有一個姐姐不幸因病夭折了,在他頭上留一把辮子是為了把他“留住”。再一細問,此地風俗大抵如是。這中年漢子滿意地笑了,連忙從背著的挎包里取出筆和紙,刷刷地記錄了下來,并且鄭重其事地寫上了時間地點和被采訪人的尊姓大名。
原來,這漢子名喚藍翔,正在從事一本叫作《華夏民俗博覽》書籍的編著工作。剛才這一幕,正是他在鄉(xiāng)下采風呢。
且說藍翔踩著一地晚霞走在阡陌縱橫的田頭野地,突然眼前一亮,頓時又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不遠處,瓜棚下,有一位老太太正捧著個大飯碗在吃飯。這原本稀松平常。可不平常的是,這老太太往嘴里劃飯的那一雙筷子竟然粗如毛筆,長如秤桿!藍翔好奇心頓起,趨向前細細一看,天哪!筷子上除了清晰可見的濟公佛像之外,還銘有四個大字:濟公佛筷。
老太太見藍翔目不轉(zhuǎn)睛地盯著她手中的筷子,不覺莞爾一笑,得意地說起了濟公佛筷的故事。六七十年前,老太太還是位新嫁娘,但婚后久久不見動靜,婆婆著急了,便領(lǐng)著她去了杭州西湖的靈隱寺燒香拜佛。殊不知,靈隱寺特產(chǎn)天竺筷,喻義“筷子筷子——快生貴子”,因而婆婆就為她請來了這一雙濟公佛筷。
多么美麗的民間故事。藍翔接過了這雙筷子,不禁愛不釋手。良久,才問出一句:你這一雙筷子,可以轉(zhuǎn)讓給我嗎?
不料老太太連連搖頭,說,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
藍翔傻了,又問:為什么?
老太太一本正經(jīng)地說:沒有筷子,你讓我怎么吃飯?
藍翔一下子被問住了。陡然,電光石火一閃,藍翔急中生智地說,我馬上去買一雙新筷子,不不不,買十雙新筷子和你交換,你看行嗎?
老太太呵呵大笑,說,阿彌陀佛,你得了這雙濟公佛筷,濟公一定會保佑你,筷子筷子,多福多子!
一聽這話,藍翔如蒙大赦,拔腿轉(zhuǎn)身便跑!
老太太呆住了:喂喂,你怎么跑了?
藍翔頭也沒回:我去鎮(zhèn)上給你買新筷子!
一個時辰以后,藍翔終于如愿以償——獲得了他筷子收藏生涯的第一雙筷子:濟公佛筷。
那是一九七八年的夏天。自此而后,一發(fā)不可收,老太太“多子多福”的金口玉言果然成真——藍翔多的不是兒子孫子,而是一雙一雙又一雙的筷子。
古筷
藍翔的眼睛忽然發(fā)亮。
他看到了一雙古筷!
不不,不是一雙,而是一套八雙!
一樣的雙頭鑲銀竹刻筷:筷長三十一厘米,上鑲一厘米四方尖頂銀帽,下鑲九厘米銀套,筷非整竹削成,而是以四片三角形竹片鑲成上方下圓的四楞形態(tài)。
不一樣的八雙竹筷十六根,每根筷子四個面,恰到好處地刻有完完整整一首詠唱筷奢的詩作:“上下方圓體度彰,借用而籌定大綱。勸君到手休輕擲,卻將天地盡包藏。”“盤餐聊表故人情,何妨假手試調(diào)烹。世味嚼來原自淡,挾具休嫌竹削成。”……
尤為令人拍案稱絕的是,十六根筷子上竟銘有十六首詩作之多!
詩妙,筷更妙。且是明代四楞鑲銀刻詩竹箸,實屬稀世奇珍。
正因為如此,攤主開出的也是天價:五千塊人民幣!
而且,一口價,不還價!
這是在上海東臺路古玩市場。
當時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可想而知這價碼實在是開到天上去了。
雖已決意買下,可憐囊中羞澀。無奈藍翔已經(jīng)橫下了一條心,哪怕砸鍋賣鐵也志在必得!
回到家,睡在床上,輾轉(zhuǎn)反側(cè),居然一夜無眠,似乎有個天下第一美女的身影在眼前不斷晃動,早已把他的魂兒勾走了。
一早,昏昏沉沉起床,昏昏沉沉刷牙洗臉,昏昏沉沉吃泡飯。
一錢難倒英雄漢,怎么辦?
忽然聽得弄堂口一連串的自行車鈴聲響,一直響到自家門外停下了,接著是清脆的女郵遞員的呼喊:藍翔,敲圖章,匯款來了!
匯款?哪兒來的匯款?莫不是上蒼有眼,看到了藍翔那一顆癡迷筷子的心,派遣使者送來了購買筷子的銀兩?可是,那是好大的一筆軍費開支呵!
拿起圖章出門,迎頭碰面的是女郵遞員燦似桃花的一臉笑靨:恭喜呵藍先生,五千塊稿費,老結(jié)棍的!
什么什么,五千塊?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恰恰是那古筷的價格!
慢慢慢,先問問清爽,到底是哪兒匯來的這一筆巨款?
女郵遞員將匯款單送到了他的眼前,說,出版社寄來的,是你寫的一本書的稿費!
對對對,想起來了,是有一本書幾個月前在這家出版社出版了,可是說也奇怪,這稿費遲不來早不來,偏偏就在這節(jié)骨眼上來了,老天爺偏愛癡情人,送來了解困救難的及時雨!
藍翔取過了錢,驀地深深彎下了腰,向女郵遞員——這上天遣來的送財使者鞠了一躬,立馬直奔東臺路古玩市場!
當他緊緊捧著這明代四楞鑲銀刻詩竹箸時,不禁大聲笑了,卻忽然滴下一顆大大的淚珠……
王爺箸
天津文化古玩街。
正在北京智化寺參加北京文物局舉辦的“京滬民間收藏聯(lián)展”的藍翔得暇趕往了津門,他知道天津是個大碼頭,一定有其得天獨厚之處,可覓他處難覓之寶,可撿別人遺落之漏。
老天不負有心人。果不其然,他在一個攤位上有了天大的發(fā)現(xiàn):茶杯口一般大小的鯊魚皮長箸筒內(nèi),插著象骨鑲銀筷及一應(yīng)叉勺餐具!
藍翔的心頭“別”地一跳。憑著多年收藏筷箸的經(jīng)驗,他意識到這一定是大有來歷的古箸。
他上前問價。
不料穿著一身珠光寶氣的小姐不屑地朝他斜了一眼,吐出了兩個字:不賣!
藍翔大為奇怪,哪有開著飯店不迎客的?正待問個明白,那小姐已經(jīng)覷破了他的心事,冷冷一笑,說,你美金有嗎?這是特供給外賓的!
藍翔吃了一驚,退后幾步往左右隔壁的攤位上看了看。沒有,根本沒有哪一個攤位豎有“特供外賓”的招牌,即便是面前的這個攤位,也一樣沒有!藍翔突然有些明白了,原來這是個奇貨可居、一心想賺“洋錢”的黑心攤位!于是他也學著那小姐的模樣,冷冷地笑了一聲,說,你怎么知道我沒有美金英鎊?想看看嗎?
那小姐一愣,臉色立刻變了,冰凍三尺當即換成了春風可人,說,真的?那那那……
藍翔依舊板著個臉,不屑地朝她上下打量了一番,說,憑你這種身份恐怕還不配與我談斤頭吧?把你的老板叫出來吧!
果然,老板來了。老板誤以為腰里揣著美金英鎊的假洋鬼子來了,又是點頭哈腰又是喜笑顏開。藍翔知道,上海灘上這種人見得多了,“洋奴”便是他們的外號。老板迫不及待地拿出了箸筒,十分詳盡地作起了介紹,這正中了藍翔的下懷。
原來,這箸筒大有來頭,乃清代蒙古王爺?shù)奶刂撇途撸瑑?nèi)藏象骨鑲銀刀、叉、匙、筷、牙簽、銀酒盅、小銀碟等十三件精制餐具。此箸筒妙不可言之處在于,每件餐具均有固定安放位置,用畢對號入座,蓋上銅蓋,掛于馬背之上,出門遠行攜帶方便,既不會損壞,也不會遺失,實屬清代稀世奇珍的王爺組合餐具。
藍翔由是大飽眼福。欣賞完了之后,忽然懶散地拋出了一個問題,說,中國祖宗遺下的東西,一定只有用外國人的錢才能買嗎?
老板頓時張口結(jié)舌,忽然轉(zhuǎn)身朝著那小姐就是一通臭罵,而且全都是地地道道的“津罵”!
藍翔走了。心頭無比苦澀地走了。只是,從那以后,藍翔就患上了一種病:相思病——對王爺箸魂牽夢縈的相思病。
整整五年在相思中度過。終于有一天,在上海,他從一位清代官宦人家的后裔處高價購得了祖?zhèn)鞯孽忯~皮十三件箸筒,方才遂了心愿。
不是結(jié)尾
“箸翁”藍翔三十余年如一日,不但收藏了近三千雙古往今來的筷子,而且出版了《筷子古今談》《筷子三千年》《筷子的故事》和英文版、法文版《中國筷子》等六部文化專著;創(chuàng)辦了我國獨一無二的上海民間筷箸博物館;由中、日、韓、泰、越南、緬甸六國及我國臺灣地區(qū)共同組建國際箸文化研究會,當選為常務(wù)理事,并獲得了“國際箸文化貢獻獎”殊榮。
藍翔走出了國門,在世界各地展出筷箸藏品,高聲向全世界宣布:中國,是筷箸的發(fā)源地!
同時,他振聾發(fā)聵地奔走呼吁:外國正在爭搶中國祖先的筷箸發(fā)明權(quán),申遺已成為當務(wù)之急。
(責編/方紅艷 插圖/謝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