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圣敦煌的活動又開始了,安排的路線是從絲綢之路重鎮吐魯番開始,然后到庫爾勒、庫車、克孜爾石窟,最后是喀什。在新疆讓人看一眼就不能忘懷的地方很多,而被譽為“古絲路明珠”的克孜爾千佛洞更是如此。它背負明屋達格山的蒼峻,屹立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拜城縣克孜爾鎮東南7公里一片大戈壁的懸崖上。
克孜爾千佛洞是古龜茲國最大的一處石窟寺群,其開鑿時間比聞名遐邇的敦煌石窟還早,大約始鑿于東漢并相繼營造到北宋,距今已有2000年歷史。這些精美的建筑遺跡在歷史的風濤中雖飽受自然剝蝕與人為破壞,可迄今仍保留了236個洞窟、1萬余平方米的壁畫和若干塑像的殘軀及寺塔的頹垣。
佛教雖于公元前4世紀因古印度凈飯王子釋迦牟尼的一次頓悟而肇始,并于公元4世紀傳入我國內地,但早在公元3世紀已在我國西域開始流行。它的教義,特別是它普救眾生、超渡亡靈的宗旨,與當時龜茲人紀念英靈的選擇不謀而合。新國王在戰后重建龜茲的同時,集中了全國能工巧匠,命他們在戰斗最慘烈的木扎特河谷北岸開穴鑿窟、琢塑雕像、廣繪壁畫,將英烈和他們世俗的生平融入宗教故事,以志紀念。由于壁畫與雕塑的原型是活生生的人,因此,站在這些佛像面前你絕對沒有那種誠惶誠恐的壓迫感。這是真正的龜茲風格:人物或健朗豐滿,或秀麗端莊,洋溢著溫煦可掬的人情味,與其后開鑿于北魏的云崗石窟中那種遠離塵世、脫盡人間煙火的思辨神靈迥然有異。面對這樣的佛像,你不會跪倒在地自悲自棄,而只會產生對美、對正義與崇高的向往,甚至情不自禁想伸手去摸摸那孔武有力的手臂和線條流暢的衣褶。
在克孜爾千佛洞中還有眾多的伎樂飛天和龜茲舞者的形象。舞者多是體態輕盈的少女,緊身薄衫,上身半露。她們或騰空而起御風而行,或足尖著地婀娜旋轉,舞姿優美,柔若無骨。在克孜爾石窟壁畫中,釋迦牟尼像占據主要位置,石窟的四壁、頂部都繪有大小不一、動作各異的佛像,特別是禮佛、講經的中心柱形窟內四壁、券頂均畫有佛像,坐佛像則繪于說法圖及菱格畫中。這些佛像可能繪制于不同時代,因此畫技不拘一格,手法亦殊。
克孜爾石窟的壁畫技法多以“屈鐵盤絲”的線條、凹凸暈染法和色彩的絢麗體現畫師對所繪形象的理解和創作意圖。不少壁畫運用凹凸暈染法,明暗交輝,給人以強烈的立體感。石窟的建筑因地質條件、實用功能不同而產生了多種型制,有用于禮佛的中心柱窟,有供僧人講經的方形窟和日常生活用的地僧房窟、異形窟。中心柱窟是融印度券頂、波斯穹窿頂、中國中原平棋頂和套斗頂建筑風格為一體的建筑群,反映出不同時期龜茲佛教建筑藝術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響。就實用功能而言,克孜爾石窟建筑從中期以后打破了單獨洞窟的格局,出現了若干洞窟有機連在一起的組合型洞窟。如在每一個整體中,以中心柱窟為主,配建方形窟和僧房窟,禮佛、講經、生活都很方便。
在長達五六百年間,克孜爾石窟藝術伴隨龜茲佛教而興衰,是中西文化與本地文化的融合體。在這里,人們既能看到中國中原文化的影響,又能感受到古代印度、希臘、羅馬文化的浸染。石窟中犍陀羅藝術風格又是古代希臘、羅馬文化與印度佛教文化的產物。各種文化在龜茲有機整合,創造了一種新的文化,從而使龜茲文化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