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山西省盂縣梁家寨鄉的深山溝谷中,有一個名叫大品 ( )村的古村落。
大 村的古民居依山而建,完整保留了太行山區古老的傳統與民俗。整個村落建在一個石坡上,椽檐相接、錯落有致的房舍,每面外壁上都透著一兩孔黝黑的方窗,遠遠望去,仿佛是一雙雙孩子們專情望遠的眼睛。
因地處偏僻、土地貧瘠、缺少水源,近幾年來,大 村大量人口外流。10年前,大 村還有85戶、320多口人;而現在,大 村實際常住的只有11戶、17口人,其中年齡最大的86歲,最小的50多歲。在現存的百余院落之中,已有30座房屋坍塌,40座房屋已搖搖欲墜。
如今,行走在大 古村,會覺得日月的時鐘仿佛已經停擺。那一面面黃泥碎石砌就的屋墻,那一片片深灰的舊瓦,經過多年的歲月浸洗,顯現出一片破敗景象。在村子里,很難看到青壯勞力,缺少生氣的沉寂,讓人感受到一個小村經歷的滄桑。
據相關部門統計數字顯示,我國的自然村10年前有360萬個,現在則只剩下270萬個。也就是說,過去10年,每天消失80至100個村落。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室主任黨國英曾給消亡的村莊這樣定義——如果一個村莊剩的戶數和人數達到這樣一個狀態:紅白大事湊不起辦事的人手,現有適齡年輕人在村里找不到對象,后輩年輕人不再愿回村居住,那么,這個村莊也就“不亡以待盡”了。
走向凋敝和衰落的大 村,是否也難逃“不亡以待盡”的命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