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稱為“后藏布達拉宮”的扎什倫布寺,位于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以西的尼瑪山上。該寺最早由藏傳佛教格魯派始祖宗喀巴弟子根敦珠巴創建于1447年,100多年后又經大規模擴建,最興盛時喇嘛達5000余人,成為藏傳佛教格魯派在后藏地區的最大寺院。現扎什倫布寺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有大小金頂14座,扎倉4個,經堂57間,房屋3600間,寺僧800余名,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時200年,建成后藏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
史書記載,扎什倫布寺的建造者根敦珠巴是后藏薩迦人,也是把黃教傳到后藏的第一人。根敦珠巴7歲時父親去世,15歲時拜珠巴喜饒為師。1415年,他在扎西多喀首次拜見宗喀巴大師,之后到拉薩甘丹寺拜宗喀巴為師,成為宗喀巴大師最得力的弟子之一。宗喀巴圓寂后,根敦珠巴返回后藏。
1446年,根敦珠巴為紀念去世的經師喜饒僧格,聘請西藏、尼泊爾工匠在日喀則精制了一尊2.7米高的釋迦牟尼鍍金銅像。為安放這尊銅像,根敦珠巴在帕竹政權的資助下,于公元1447年9月開始修建寺院,歷時12年,將所造之像置于該寺凈室內。扎什倫布寺建成,根敦珠巴成為第一任住持。他在任25年,聲名顯赫,弟子眾多。在扎什倫布寺最興盛時,喇嘛多達5000余人,成為格魯派在后藏地區最大的寺院。
1600年,羅桑卻吉接任扎什倫布寺第16任法臺。他效法大昭寺,創立了扎什倫布寺的傳召大法會,還大量制作佛像,修建佛殿,新建僧舍,對寺院進行了大規模擴建。極盛時,扎什倫布寺房間總數達3000余間,下屬寺廟50余座,有莊園牧場30余處。
1645年,掌控西藏的固始汗,尊四世班禪為“班禪博克多”,并劃分后藏部分地區歸其管轄,班禪活佛轉世系統正式建立。格魯派確認羅桑卻吉為第四世班禪,從此,扎什倫布寺成為歷代班禪額爾德尼的駐錫地,成為后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的中心。1662年,羅桑卻吉在扎什倫布寺圓寂,享年92歲。他不僅是一位功德無量的宗教領袖,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領袖。
扎什倫布寺的歷世班禪,為維護祖國統一作出貢獻
四世班禪羅桑卻吉,是班禪活佛系統得以建立、歷世班禪在后藏得以立穩根基的第一人。從他以后,扎什倫布寺的歷代班禪,除八世班禪因健康原因27歲去世之外,都是在佛教、政治方面很有作為的宗教領袖。
五世班禪羅桑意希師事五世達賴,主持了六世達賴的尋認、受戒及七世達賴進藏、坐床。1713年,康熙皇帝封他為“班禪額爾德尼”,授金印、金冊,并加封以前各世班禪。自此,班禪與達賴地位同等,尤其在后藏政教方面的權力得到強化。
六世班禪是一位政治上非常成熟的高憎。1774年,英國東印度公司與不丹發生戰爭,不丹國王請六世班禪出面調解,英國駐印總督派代表到扎什倫布寺會見六世班禪,提出種種無理要求,六世班禪一律給予堅決拒絕。
七世班禪在扎什倫布寺任期,經歷了清朝4個皇帝,和76名清朝駐藏大臣、幫辦共過事。他始終堅持西藏屬于清朝中央,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朝廷對他非常信賴。
九世班禪是西藏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領袖人物。早期,他與十三世達賴共同投入抗英斗爭,晚年積極從事抗日斗爭。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十世班禪確吉堅贊,更是人們熟知的佛教領袖,在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扎什倫布寺建筑群,堪稱藏傳佛教藝術寶庫
扎什倫布寺的建筑,充分運用了藏族寺廟傳統的建筑技藝,又合理融匯了漢族地區乃至印度、尼泊爾等國家的建筑技巧和風格。主建筑群為歇山式金頂,飛檐及其雕飾仿照了漢族宮殿樣式。壁畫的技法、色彩運用、佛像和塑造藝術,則受印度、尼泊爾等國影響,有些佛像和壁畫還是由印度、尼泊爾的工匠直接塑繪。整個建筑群,如今成為令人震撼的藏傳佛教藝術寶庫和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位于寺院最西面的強巴大佛殿,供奉由九世班禪主持鑄造的鎏金青銅強巴佛像。這尊強巴佛,身高22.4米,肩寬11.5米,臉長4.2米,腳長4.2米,共用黃金278公斤,紫銅11.5萬公斤,珍珠300余粒,琥珀、珊瑚、松耳石等各種珍貴寶石1400多顆。僅鑲嵌眉宇間的“白毫”,就用了1顆核桃大的鉆石、30顆蠶豆大的鉆石、300顆珍珠以及上千粒珊瑚、琥珀、綠松石。
從強巴佛殿往東,排列著“釋頌南捷”、“曲康夏”、“扎什南捷”3座靈塔殿。“釋頌南捷”是十世班禪的靈塔殿,又稱班禪西陵。1989年1月28日,十世班禪在扎什倫布寺完成合葬五世至九世班禪的遺骨后,圓寂在這里。第3天,國務院便作出了為十世班禪修建靈塔和祀殿的決定,工程歷經3年竣工。殿內靈塔安放著十世班禪的法體,還有格魯派三大祖師的經典著作,歷代班禪的經典著作等。“曲康夏”是四世班禪的靈塔殿。據說,塔內除四世班禪的肉身之外,還有釋迦牟尼佛舍利、宗喀巴大師的一顆牙齒和二世達賴的一頂法帽。“扎什南捷”,是十世班禪為五世至九世班禪重新修建的合葬靈塔殿,殿內靈塔安放五世至九世班禪的遺骨。
扎什倫布寺漢佛堂“甲納拉康”,是七世班禪為清乾隆皇帝所建。佛堂樓上有乾隆皇帝畫像,有道光皇帝的“萬歲”牌位。佛堂內陳列著歷代皇帝封賜給歷世班禪的金冊金印、玉冊玉印及各種禮品。佛堂內的偏殿,是清朝駐藏大臣同班禪會晤的客廳。佛堂還存有唐代的9尊青銅佛像,元代的1尊赤身女度母銅像,明永樂古瓷以及有罕見的貝葉經、用金粉書寫的《甘珠爾》和《丹珠爾》等經書。
由漢佛堂往東的“班禪拉章”,也叫白宮,系六世班禪時期的建筑,是歷世班禪在扎什倫布寺的行宮。
位于扎什倫布寺中心的措欽大殿,也稱紅宮,始建于1447年,是寺中最早的一個復合式建筑。大殿內的大經堂,由48根朱漆大柱承托殿頂,是進行法事活動的重要場所。大殿中央是班禪大師寶座,經堂懸掛近百幅唐卡,四周墻面有古老的壁畫。在措欽大殿內,有釋迦牟尼佛殿、強巴佛殿和度母殿。釋迦牟尼佛殿主供釋迦牟尼鍍金佛像,由四世班禪為其師喜饒僧格而建。1461年興建的強巴佛殿中央,供有一尊11米高的強巴佛立像,由藏族工匠和尼泊爾工匠所共同塑造。強巴佛像兩旁是根敦珠巴親自塑造的觀音菩薩和文殊菩薩像,是扎什倫布寺最古老的塑像。度母殿中央供有一尊2米高的鍍金白度母塑像。措欽大殿門外的回廊式院落,是扎什倫布寺的講經場。
如今,每年藏歷5月的展佛節,后藏各地的眾多農牧民都會云集日喀則城,到扎什倫布寺禮佛。還有許多信徒、香客,從那曲、山南以及青海、甘肅、四川、云南的藏區專程趕來,無數帳篷匯集在扎什倫布寺周圍安營扎寨,其景非常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