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的北京,正值深冬。這天晚上7點,在北京東五環外的一個大倉庫里,干活的吆喝聲和紙箱砸在傳送帶的聲音,伴隨著“嘀嘀”的電子掃描器的聲音充滿了整個倉庫。
這個倉庫一共有四五個門,每個門口都停放著一輛長約10米的大貨車。有工人站在車廂內不斷地把身邊的貨物放到傳送帶上,而傳送帶那頭的工人則一刻不停地用手里的機器對這些貨物進行掃描、分揀。有時貨物太多了,工人就只能用一只手攔住貨物,另一只手拿機器掃描剛剛傳送過去的紙箱。
這里是一家中型快遞公司的倉庫。年關臨近,發往部分省份的快遞已經停止收件了,可塞得滿滿的幾輛大貨車,依然讓倉庫里的工人們忙得喘不過氣。對于這些工人來說,只有等到春節放假,才是他們一年中僅有的可以好好休息的時間。
“希望弟弟妹妹別像我一樣出來打工”
1995年出生的朱躍光是河北邯鄲人。他的身高接近1.7米,體重卻只有50公斤。
朱躍光的家里一共有5口人,除了父母,還有一個上初中的妹妹和一個上小學的弟弟。朱躍光說,父親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回不了幾次家,母親在家開了一個小店,照顧一家老小。
2012年夏天,朱躍光的曾祖母去世了,那天他從初中學校回家以后就再也沒回到學校。就在那一天,朱躍光突然意識到自己應該為這個家做點什么。“看著自己從小到大一起玩的伙伴都出去打工了,還能往家帶回不少錢。我覺得自己也該出去打拼,為家里減輕負擔。”
抱著這樣的想法,正好趕上在外打工的堂姐回家,于是朱躍光就決定跟著堂姐一起出來打工。離家之前,朱躍光十分擔心自己干不了城里人的活,不僅因為自己的文化程度低,也因為他在小學畢業的時候曾經出過車禍,右腿受過傷,雖然已經痊愈但是腿依然不能完全直起來。“盡管如此,還是決定出來闖闖,或許會碰到不錯的機會。”朱躍光說。
就這樣,朱躍光來到了表姐打工的日記本廠打工。“剛開始上班覺得又熱又累,最累的時候雙腿都不能動了,胳膊也沒有勁,簡直抬不起來,每天手還被紙邊割好多小口子。”盡管如此,朱躍光也沒想到換工作,因為他覺得這是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應該堅持下去。
因為日記本廠在夏天的活不多,為了多賺點錢,朱躍光2013年5月通過朋友介紹來到了現在這家快遞公司。在這里,朱躍光負責掃描、分揀發往河北省的快遞,每天晚上7點上班,凌晨一兩點下班。
這樣一份工作并不輕松。分揀的工作需要心細,更何況朱躍光負責分揀的貨物都是重量級的,“忙的時候拉貨的小車都爆胎了”。2013年“雙11”,朱躍光一個人在6個小時內掃描了四五千件貨物。
現在,朱躍光每個月能掙到2000多元。除了交給公司50元住宿費和留下自己基本的生活開支,朱躍光把剩下所有的錢都寄回家里。平時,除了買手機充值卡,朱躍光平時幾乎不會出公司大門,“來北京這么久,我就沒和女生說過話。”他的臉上有一絲苦澀。
關于回家過年,朱躍光的心情很矛盾。他一方面希望回家跟親人團聚,另一方面又遺憾自己過年期間沒法賺錢了。
朱躍光說:“過兩天回去,我就先給老爺爺買一點補品。還不知道給弟弟妹妹買什么,等回到縣城里再說吧。等回到家,最想跟父母說一句‘你們辛苦了’,還要囑咐弟弟妹妹好好上學,等長大了別像我一樣出來打工,最好是能讀完大學。”他羞澀地笑笑。
“只要走出來了,再累也不后悔”
跟朱躍光同在一個快遞公司工作的孟浩是獨生子,比朱躍光小兩歲,父母在老家山東德州的一個縣城經營著一個早點攤。“父母每天四五點鐘就起來炸油條,如果一個月天氣好了能掙到四五千元。”
孟浩2012年初中肄業后,父母看到他在家無所事事,就打算讓他出來歷練一下。2012年7月,孟浩坐著姨夫的車來到了北京。
孟浩說:“來北京前我滿懷希望,覺得北京是首都,肯定什么都特別好。但是來了以后,我才覺得其實北京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好,人流挺大的,而且每個人都在為生活忙碌。”
剛到北京時,孟浩在一家小公司做廣告布展,每天能有七八十元的收入。可2013年春節孟浩回家以后,就沒再回到北京。“因為干活特別累,而且北京沒想象中那么好。”
隨后,孟浩在老家當了一陣子服務員。就在幾個月前,孟浩父親的一句話讓他內心受到了極大觸動。父親說:“你也不小了,過完年18歲了,讓你爸挺起頭來吧。”在父母殷切的目光中,孟浩一咬牙,再一次來到了北京。而這一次,他進入現在這家快遞公司。
2013年11月25日,孟浩拿到了在快遞公司工作第一個月的工資1900元。他在公司附近租了一間房,去掉一個月300元的房租,孟浩給家里寄了1500元,“剩下的就當零花了”。
說這話時,窗外響起不絕于耳的鞭炮聲。孟浩說,“在北京工作,累的時候還是挺想回到父母身邊。但是今年不打算回家了,因為自己性子急,在家呆時間長了就容易跟父母產生些小摩擦。自己在這邊歷練下也好。”所以,孟浩決定,初一和同事一起出去吃頓飯就算過節了。初八之前,就去上上網,打打游戲。
在北京前前后后一年的時間,孟浩體會到了一個人獨立生活的不易。“給父母打電話的時候,我都是報喜不報憂,就說,‘挺輕松的,就掃描,也不累’。這一年,感覺自己成長了很多。”
每天下班后,孟浩躺在床上都會想以后該怎么過。他想攢下錢來學個技術,找一份更好的工作,然后在北京買房子扎下根。“其實,只要走出來了,就是再累也不后悔,要是在家才會真后悔。”孟浩說。
“北京挺好,但不適合每一個人”
雖然和朱躍光、孟浩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于然琪卻是遼寧盤錦職業技術學院物流專業大三的學生。1992年出生的她,主要負責內勤工作。之所以來北京實習,“一是想要實習經驗,二是因為北京是祖國的心臟。我得來祖國的心臟跳動一下,不管跳動多久。”她笑笑。
“剛來的時候可開心了,覺得渾身充滿了干勁。但是在這干時間長了,就覺得特別累,現在只想等實習之后趕快回到家里。”于然琪感嘆著說。
在于然琪看來,自己還年輕,應該去別的城市多轉一轉,直到找到一個能讓自己穩定下來的城市。
“來北京之前,我想能待兩到三年,既要工作也要開心生活。但是來了以后我一直在工作,業余時間只是看了兩場電影,去了一次南鑼鼓巷和園博園。”
這家公司所在的東五環外,遠沒有于然琪想象中那么繁華。狹窄結冰的小路,門口只有一輛公交車通行。于然琪說:“我覺得自己不是在北京,這跟想象中的不一樣,所以我有些失落。如果讓我在這樣的狀態下工作幾年,我肯定會崩潰。還是覺得付出比收入多,這種落差讓我有些不平衡。”
春節來臨前,于然琪買了10盒“稻香村”的京八件,還有一些傳統的北京小吃,準備帶回家。“買回去讓父母送人,他們也省事。”
等過完年,于然琪就不打算再回北京了。她覺得自己在北京沒有歸屬感,覺得自己不屬于北京。“我感覺在這工作一輩子可能什么都得不到,我不知道要工作多久、做什么工作才能在這買得起一套房子。北京挺好的,但不是適合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