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莊子的記載,堯舜禹之間的禪讓并非一蹴而就,事先經(jīng)過了多次征詢。譬如堯最先找的不是舜,而是一個叫許由的人。他對許由說,你是太陽你是光,我是小小的火炬;你是老天你下雨,我是小小一片云,白白飄過干打雷。我不該接著干下去,你取代我好嗎?許由說,你是廚師你做飯,我是祭司我旁觀。廚師就算不做飯,祭司也不能代你去切菜(成語“越俎代庖”即來源于此)。據(jù)說這許由很清高,認(rèn)為堯讓自己當(dāng)統(tǒng)治者是侮辱自己,特意跑到河邊去洗耳朵,要把剛才聽到的話洗掉。
堯又找到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推諉道,我當(dāng)天子沒問題,可我身體不答應(yīng)。等我治好這些病,再做管理行不行?至于什么時候能治好,這里沒有時間表。言外之意干不了。直到堯找到舜,禪讓的事兒才算解決。
舜在讓大禹接替自己之前也找過不少人。他先找了子州支伯(不知此人跟子州支父什么關(guān)系,看名字似乎是子州支父的兒子)。子州支伯拒絕的理由跟子州支父差不多:我有病,正在治,你的事,我沒空。
舜找到善卷。善卷說,我生天地間,有吃又有穿。春種秋收多美好,為何替你把心操?說完,遠(yuǎn)遁深山,再也不肯出來。舜又找到自己的朋友石戶之農(nóng)。石戶之農(nóng)跟他打哈哈,你很忙你很累,你為人民難入睡。拜拜了您哪。于是攜妻帶子逃入海島,“終身不返”。
莊子記載這些故事,最初是要傳達(dá)“無為”概念。即,淡泊名利的人根本不在乎名位,他們來去自由,我行我素,決不讓名利改變了自己的信仰。后人也多是這樣理解的。但如果對遠(yuǎn)古生活有所了解,就會發(fā)現(xiàn),當(dāng)部族的統(tǒng)治者并不一定多么有意思。二十四孝中,第一孝就講舜帝的故事。舜修補谷倉倉頂,他的父親、繼母以及同父異母的弟弟要害死他,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事后舜毫不記仇,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老天。舜在歷山耕種,老天讓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dāng)時的生活條件何其艱苦,修房頂、種地這樣的活兒誰都得干。
再想想電影《瘋狂原始人》里的主人公們,每天的生活內(nèi)容就是四處尋食。作為統(tǒng)治者不過就是招呼大家一起出發(fā)去圍堵野獸,回來分分獵物。至于油水,多分一塊老虎骨頭也就頂天了。再從禪讓過程看,部族里每次換人都經(jīng)過多次詢問,甚至有點瞎貓碰死耗子的意思。反正大家都不愿接,只能一個接一個問下去,誰愿意接就是誰的了。不愿接手者理由五花八門,總結(jié)起來不外乎兩個:一是干不了,二是不愿操那份心。干與不干,都屬趨利避害的本能,跟清高關(guān)系不大(再饒一句,趨利避害不是什么壞事。人類進(jìn)步靠的就是這種本能而非人定勝天的顢頇)。我就不信統(tǒng)治者這么賤,問一個,清高,再問一個,還清高,明知人家清高還非去問,上趕著找抽兒。他是真沒招兒了,必須找到下家自己才能脫身。而愿意接手的,要么是二貨,要么真有點雄心壯志,有為人民服務(wù)的奉獻(xiàn)精神。至于大禹后來直接傳給兒子啟,估計是因為生活條件改善,油水大了。
選自《大公報》2013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