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作家任衛新說:“它有著老人般的沉靜,沉靜不是沉睡,更不是沉淪,或許是一種偉大的歷史沉思!然而,一旦被人們重新提起,被重新認識,便會加倍使人敬仰!”任衛新話中的“它”,跨越了2000年滄桑、2000公里路程,在世界上被譽為皇帝運河、中國的老人河,“它”就是京杭大運河。
站在北京通州東關大橋上往東望去,火車從一公里外的鐵軌呼嘯而過,觀光龍船來往于北運河上,游客的贊嘆聲、商家的叫賣聲不絕于耳。從地圖上看,溯河而上不到20公里處,北運河毗鄰首都國際機場。古運河今天的命運與過去千年的漕運使命相比已經不再輝煌,現代化的鐵路運輸與航空運輸使這條聞名于世的古運河更多地扮演了景觀的角色。
北京作為京杭大運河的北起點,承載了千年的漕運歷史,歷經幾度興衰,運河兩岸的百姓在這里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流傳著一個又一個關于運河的故事。
運河塔影
通州有古詩云:一只塔影認通州。詩中的“塔”即是燃燈塔,在今西海子公園內,矗立在大運河的北端,是通州的標志性建筑。燃燈塔于北周之前建成,塔身為磚木結構,距離北運河與通惠河交匯處數百米,天氣晴朗的日子,塔影垂映在河中,波光粼粼。乾隆的“郡城塔景落波尖”一句講的即是燃燈塔,然而千年的燈塔如今還在,碼頭卻再也見不到拋錨的運河人了。只有偶然尋找食物的飛鳥掠過水面,才會激起一點微瀾。
經常來公園鍛煉身體的何德老人今年74歲,從小生活在運河周邊,運河曾給他的童年生活帶來過不少樂趣,老人笑說可能運河上有一只無形的錨在牽引著他的生活。
雖然沒有見證過漕運時期運河的繁華,但是何德從父輩那里聽到過不少過去的故事。傳說有個擊鼓人叫雷瘸子,他每天都會提前擊鼓,延遲敲鐘,希望以此使獄中人能夠在晚上早點卸下手銬和腳鐐,在早上晚點戴上手銬腳鐐。講起燃燈塔的神秘故事時,何德一臉嚴肅,他說這就是父輩給他講故事時的樣子。燃燈塔的故事至今一直流傳在運河兩岸,何德在小的時候聽過千百遍,長大后他又給別人講過千百遍。
何德的老伴高秀清從小就生活在古塔邊的胡同,在她的記憶中,在古塔的旁邊原來有座鐘鼓樓,不過這鐘鼓樓自她出生起因為鐘聲啞、鼓面破從來沒有響過。因為有從小生活在這里的深厚“資歷”,她也曾樂此不疲地對別人講著自己和燃燈塔的故事。
關于燃燈塔的來歷,高秀清又樂呵呵地將自己聽來的傳說講了一遍:通州原有一條河,名字叫潞河,河內有一條白龍有時候會把河水喝干,弄得黃土在河岸兩邊的村鎮漫天飛揚,田里禾稻干枯顆粒無收;有時又把水吐出,弄得遍地洪水,平地走船。老百姓和白龍經過斗爭雖有損失但仍不放棄,這一行為感動了玉皇大帝,于是派天神在一夜之間建成了這座塔,白龍見到塔影之后便不敢放肆了。另外一個傳說,是說塔內供奉的燃燈佛是釋迦牟尼的老師,一降生便通體如燈,他死后的骨灰即舍利就留存在塔頂了,為的是給黑暗的世界送來光明。高秀清覺得這些傳說都是不真實的,但是小孩子還是喜歡聽這些有意思的故事,這樣的傳說不僅表達了自古以來兩岸人民戰勝水旱災害的美好愿望,也給燃燈塔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燃燈塔如今已成通州一景,名為古塔凌云,千百年來一直在京杭大運河北端,如突兀奇峰,直插云霄。據悉,該塔為密檐式實心磚木結構,塔身的第13層正南中央刻著“萬古流芳”4個字,碑身刻有七言律詩一首,不僅本身建筑技藝高超,也是很多文人墨客流連忘返的地方,明代學者王宣路曾以“水虬峭立倚云霄,云際層巒勢并高”的詩句贊誦它。
故事里的事
北運河南下至漷縣鎮,就是何德的故鄉。今天,從東關大橋何德的家到漷縣鎮乘車只用一個小時,但何德還是用了“故鄉”這個詞以顯示對它的敬重之情。
漷縣鎮東臨運河,地勢低洼,在何德的童年記憶里,夏季過多的雨水經常給這里造成洪災。洪災時由于水勢迅猛,路也會被洪水沖斷,交通十分不便,擺渡人是萬萬不敢做生意的,有急事的村民如果不想被困只能冒險過河。
對于故鄉,何德從父輩鄉鄰那里聽來的故事無論講多少遍,仍然是津津有味的,值得一遍遍回味。東門石橋已經停用多年,它的來歷頗為有趣:相傳,修筑此石橋的人是個瞎子,為救贖前世的罪過,從小就立志要修橋修路行善事,選中漷縣東門河邊這塊地方開始用乞討來的錢修橋,最后感動了天神,天神直接幫他把橋建好了,從此這個人就做了橋神。從漷縣鎮往南兩公里就是草廠村,何德在這里從出生一直生活到14歲,期間雖然家里一直窮困潦倒,但運河給童年的他帶來不少樂趣:在這里他和小伙伴們學會了潛水,抓到了這輩子抓到過的最大的魚,聽說著父輩們說了一輩又一輩的故事。
村中傳說有一座廟宇樓,修建于順治年間,經過修葺,廟宇樓重新開始繁榮,取名大王廟戲樓。在廟東坐落著一間亭子,戲樓在中間空場,廟內正殿及兩廂配殿皆有樓,樓與樓之間有走廊相通,建筑富麗堂皇,各地糧商到通州之后,必定先來此膜拜,酬謝神靈保佑一路平
安到達京城,祈求保佑歸程一路順風。
因為各省糧幫長期持續捐助,戲樓曾一度熱鬧非凡,村里人也經常湊趣聽戲,北調南腔,各類戲種相繼登臺,樓上樓下,或坐或站聽戲解乏。因緊靠碼頭,戲終人散后解纜上船,水清人樂好不舒坦,這里成為幫會來往京城最留戀的地方。光緒年間,這里停止了漕運,草廠村也隨著漕運歷史的衰落而衰落,
再也沒有人修葺戲樓,再也沒有人來唱戲。至今,老一輩草廠人口中還說著從先輩那里聽來的大王廟戲樓的故事,但戲樓卻早已湮沒。
過河:擺渡+浮橋
無論南方北方,大江小河,自古以來人們出行過水多以擺渡過河,少有橋梁。說起記憶里運河與現在運河的區別,何德說,感覺最大的差別就是以前過河都是坐船或者小筏子,現在河上的橋越來越多。
通州地處北京東南方向,多條河流流經這里,河洼水淀遍布,因此在漕運還未曾沒落的時候,這里的幾乎每一條大小河流,無論潞河、運河、溫榆河、涼水河,三五里內皆有擺渡船,乘載貨物行人。說起擺渡的盛況,何德覺得城東運河最是繁忙熱鬧,其他小渡口的渡船也很多,但是加起來也比不上這里。
如今,雖然在北運河上已經見不到渡船了,但是西集鎮周邊的村莊與河北省香河縣之間,仍有擺渡船只,何德雖不曾見過,但是聽人說起過。
除了隨處可見的擺渡船,還有一座橋將運河兩岸連接在一起,這就是浮橋。河上的浮橋分為里橋和外橋,由船只連接在一起,將木板搭在上面,形成水面可以浮動的通道。這樣船就能夠隨水勢漲落,因連接在一起也不會被水沖翻沖跑,人車驢馬、百貨商客都可通過。因為浮橋比較省錢、省時、省力,所以很多不著急趕路的人更喜歡走浮橋過河。
進入20世紀,這里修筑了石橋,浮橋也成為了回憶,成為了故事。雖然浮橋變了石橋,但通州人承襲舊名,至今仍將這里稱作浮橋。
后記
據史書記載,在京杭大運河北京段最初運用之時,主要貨物一般由今朝陽門進城,朝陽門到通州之間的漕運非常發達,因此,京杭大運河北京段的最終源頭應該是今天的朝陽門。然而,如今朝陽門附近的河流都變成了地下河,在朝陽門再也找不到千百年前繁榮漕運景象的蛛絲馬跡。
雖然大運河上往日的漕運景象不再,但作為世界上最著名的人工運河之一,京杭大運河的文化價值越來越引起世人的重視,2014年6月,京杭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目之所及極其有限,每個人能夠見證的歷史與千年的運河相比都是短暫的、模糊的,倒是橋上的石獅子已豎立千年,永久地守衛著身后的運河,聽著橋人的細語,看著來往的船只,長久地守衛著這片水域?;蛟S在老人眼中,再精美的建筑和華麗的風景都無法與自己少年記憶中的運河相提并論。但可以想見的是,這個曾經喧囂的運河小鎮將再度借著運河而煥發光彩,大運河正在以新的方式滋潤著她曾經流淌過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