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風“威馬遜”橫掃海南萬畝良田,罕見暴雨沖潰深圳無數安防,魯甸數千村民因地震流離失所……今年以來,臺風、暴雨、地震等自然災害連續侵害我國從南至北多個省份,造成巨大損失,我國建立巨災保險制度已是箭在弦上。而國外很多國家已經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農業巨災保險制度,十分值得借鑒。
美國:
作為全球最早創設農業巨災保險制度的國家,美國早在1938年就頒布了《聯邦農作物保險法》來應對巨型自然災害所帶來的農業損失。當時只對小麥一種農作物投保,保障程度是正常平均產量的50%~70%,保障范圍是“干旱、洪水、冰雹、大風、凍災、雷電等不可避免災害所造成的損失”,保險賠付方式是小麥實物或現金。
而后的40余年,美國農業保險開展幾經周折,20世紀80年代,美國啟動“特別災害救助計劃”。1980年,國會第12次修訂《聯邦農作物保險法》時,明確將農作物保險作為農業災害保障的主要形式,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美國農業保險進入快速發展期。1980~1990年,農業保險承保作物種類由30種增加到51種,農民參與率從9.6%上升至40%,參保面積也從1063萬公頃擴充為4000多萬公頃。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美國巨災事件頻繁發生,農業巨災損失不斷增加,對美國保險業和再保險業的償付能力構成了嚴重威脅,政府財力也日顯乏力,很多農險公司因此倒閉。農業巨災風險開始嘗試新的風險轉移和補償途徑——農業巨災風險證券化,這不僅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農業保險公司承保巨災風險能力較弱的缺陷,同時還為農險公司提供了風險投資平臺,增加了資金融通渠道。
1994年,國會又通過了《聯邦政府農作物保險改革法》,制定“巨災風險保障機制”,引入商業化的運作機制對臺風、冰雹、雨雪、旱澇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引起的農業損失進行賠償。之后,美國繼而又制定了“多重風險保障計劃”“區域性風險保險制度”等系列方案,用以抵御農業巨型災害,構建了完整系統的農業巨災保險法律體系。
美國的農業巨災保險是政府主導、保險公司參與的模式,保險公司負責承保,政府通過手續費減免和大額度、大范圍的保費補貼進行扶持。此外,美國的農業巨災保險項目通過與政府的價格支持、支農信貸等惠農政策相結合以及開展農業巨災風險證券化而發展迅猛,具有承保范圍廣、覆蓋程度高、賠償額度大等特點。
澳大利亞:
自然災害和動植物疫病是澳大利亞潛在的兩大農業巨災風險。為此,澳大利亞政府有針對性地制定了三項政策措施,進行有效應對:一是實施自然災害救助及災后重建計劃,針對自然災害引起的巨災 (旱災除外),設立專項資金,為農村社區和個體農戶提供災后援助;二是出臺國家干旱管理政策,針對干旱引起的巨災,進行風險分散;三是推行生物安全伙伴計劃,針對動植物疫病引起的巨災,采取公私合作的方式,分擔風險。
自然災害救助及災后重建計劃包括:叢林大火、地震、洪水、暴雨、風暴潮、氣旋、滑坡、海嘯、龍卷風、隕擊等,但不包括干旱、霜凍、人類及動物疫病等引起的巨災。因相關災害事件導致的損失一旦超過24萬澳元,該計劃就會自動啟動。
在該計劃框架下,災害援助共分為A、B、C、D 4 類。A 類援助包括:應急食品、衣物、臨時住所及生活必需品的供給,必備家具的修理及更換,房屋的修繕及重建等,基本與農業生產無關。B 類援助是主要針對農民和農業企業提供的,旨在減少他們的災害損失,幫助其盡快恢復生產。C 類和 D 類援助是經聯邦司法部部長批準的重大災害援助。其中,C 類援助是針對受災嚴重的地區、社區、行業提供的一攬子援助,D 類援助是指重大災害特別援助,較少啟用。
由于澳大利亞每年的降水量都有很大變化,且各地區的降水量也存在較大差異,降水成為影響其農業生產的最主要因素。為有效應對旱災風險,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和州政府于 1992 年將旱災從自然災害救助及災后重建計劃中剝離出來,專門出臺實施了國家干旱管理政策。
當聯邦政府認為干旱程度達到異常情況時,便會采取國家干旱管理政策措施。如果聯邦政府認定某地的干旱屬于異常情況,那么就會向農民提供異常情況救濟金、異常情況利率補貼 ,以及異常情況轉業補貼等援助。
異常情況救濟金主要用以支付受災損失嚴重的農戶的日常生活費用,發放金額相當于非農行業失業保險金的標準;異常情況利率補貼旨在幫助有長期發展潛力的企業走出災害損失困境;異常情況轉業補貼旨在幫助災后不具生存能力的農場轉行。此外,還有一些財政支持項目,農民可以申請。比如,受災農業企業可申請職業咨詢與規劃撥款,最高可獲得5500澳元的資助,用以咨詢應對干旱的措施及財務規劃等。
日本:
日本通過長期的探索和實踐,研究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農業災害補償制度,在日語中稱之為“農業共濟”。制度體系包括擬定《農業災害補償法》等法律法規,建立地方基層、各都道府縣、國家政府(農林水產省)3個層級的農業共濟體。
3個層級的農業共濟體分別在基層補償救助、中層保險調節及政府再保險領域發揮各自的作用,相互協同合作形成了完整而有效的保險補償系統。完善的農業災害補償制度在穩定農業經營、保持和提高農業生產能力、防止農業災害損失和穩定區域經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日本,由于農業對自然條件依存度高,且災害均為不可抗力且危害大、范圍廣,所以農業災害補償制度被視作國家災害應對的重要一環,被要求在全國所有農村地區實施。適用于制度的災害種類幾乎包含了所有會對農作物造成危害的類型,比如風災、水災、干旱、寒潮等氣象災害,包括地震在內的自然災害,以及病蟲害、鳥獸害和火災等其他災害,而對于家畜死亡、棄置、生病、受傷等均可作為賠償對象。
同時,日本的農業災害共濟保費有一部分由國家承擔,因為農作物的受災概率要比一般的保險對象受損概率高得多(日本水稻一般受災概率為8.2%,而一般火災的概率為0.046%,僅為其1/180),所以相應的,保費收入如要覆蓋賠償金,則需比例相當高的保費,如果沒有相應的補貼,一般的農業從業者很難加入共濟保險。所以為了使日本農業保險制度能夠持續穩定運營,并促使更多的農業從業者加入保險,國家會承擔保費的50%左右(大麥小麥為50~55%,豬為40%,田作物除蠶繭外為55%),切實減輕農業從業者負擔。此外,在巨災發生后,如果出現全國性或極其高額的農業賠償申請,國家將承擔再保險的作用,向賠償基金提供資金支持。
在實際操作中,農民向農業共濟組或地方政府的專門機構上交保費,形成共濟關系;共濟組收取了農民的保費,以一定的比例上交到農業共濟聯合會,形成保險關系;農業共濟聯合會再向農林水產省下設的農業保險專門賬戶(即農業共濟再保險特別會計)上交一定比例的再保險金,形成再保險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