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七年級的春季學期,語文教材以“人物風采”“童年趣事”兩個單元來迎接我們再次打開文學的大門,向更遠處走去……
學習七(下)的一、二單元,建議遵循以下幾條學習原則:
一、系統性
學習是從系統開始的。每一個主題單元,都是一套小小的體系。
比如第一單元,圍繞“人物風采”這一主題,推介了《童年的朋友》《一面》《我的老師》《展示華夏文化的魅力》《趙普》5篇文章。每篇文章都出自大家之手,每篇文章都著力塑造一個中心人物:最溫暖最堅強的外祖母、低調沖淡的魯迅先生、溫柔美麗的蔡蕓芝老師、才識高人的貝聿銘建筑師、“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人格魅力,在作者看似不露痕跡的文字敘述中,處處流淌出如群星般耀眼的光輝。其中,外祖母之于童年高爾基、魯迅之于售票員阿累、蔡蕓芝之于少年魏巍,都是他們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心理學術語),正是這閃耀著星星般光輝的“重要他人”,點燃了他們繼續走下去的希望;而建筑設計師貝聿銘及宋代名相趙普,則以其自強獨立的人格、錚錚鐵骨的魅力、學有所精的專長為人生的力量,引領一代又一代的中國民眾以才能與思想閃耀東方。
第二單元,百草園中春夏秋冬的番番趣事加上三味書屋里的小小樂趣,無不使中年魯迅緬懷徜徉;賈平凹的幸福則來自于智慧奶奶巧妙的牽引,姐弟仨不但找到了大自然的明月,也覓得了心魂間的明月;程海為我們講述了“小狗”脫胎換骨的故事;王安憶讓我們明察一個幼童的成長經歷;宋學孟則讓我們在柳葉兒的苦中品咂出樂的意味——一篇有一篇的趣味,一篇有一篇的童真,無不見證著一條真理:童年是人生最美的時光,小小的童趣吐露著迷人的輝澤。
而這兩套小小的系統,又合成了一個大大的系統——“群星閃耀,童趣吐輝”。正是因為我們在童年或少年時代,曾經接觸過類似于文本中的這些閃光的星星或奇妙的童趣,我們才會走得更好、更遠。
二、精細化
當然,看到這10篇文章,我們所要做的不是走馬觀花,而是精細閱讀。閱讀精細化的程度越高,解讀文本的能力越強。讀《童年的朋友》,可以抓住其中的關鍵短語“溫暖而柔和”和“最”來狠下工夫,別樣的外祖母形象就會挺立眼前;讀《我的老師》,可梳理文中出現的副詞“多么”做文章,從中可以窺探作者水晶般的心靈;讀《趙普》,緊緊抓住其中的“嘗奏”“復奏”“又奏”“復奏如初”,體會文本運用“一唱三嘆”之法來渲染出具有耿介中正人格的趙普形象;《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樂園”“書屋”應成為閱讀文本的主抓手,進而可以捕捉到兩兩相對的構思技巧;《月跡》的解讀,可以緊扣奶奶的語言,如“的”“了”“嗎”“呢”及疊詞的大量運用,體會深藏作者胸間的純粹與童真。
這兩個單元的課文,篇篇都是經典,篇篇都有值得精細閱讀的地方。
三、整體化
從單元學習的完整性看,我們還必須認真學習兩個口語交際——《做一回記者》《勸告》。前者同學們可以以這兩個單元中出現的某一個人物為采訪對象,根據掌握的信息,運用學到的采訪技巧,進行一次模擬人物采訪。后者的學習可借助媒體資料,學習勸告的基本規范及注意事項。
誦讀欣賞部分的《周總理,你在哪里》《黃紗巾》,可以分別作為一、二單元的補充,做延伸閱讀:周總理的閃光人格、黃紗巾所映襯的美好心靈,都充分補充了“群星閃耀,童趣吐輝”的主題。
而兩次作文《觀察人物特點,寫出人物個性》《記事寫人線索清楚》,均從記敘文的立場出發,要求同學們進行某一層面的寫作訓練。我們可結合這兩個單元所學習的10篇文章及誦讀欣賞部分的作品,整體思考,學習借鑒。
期待在你的習作中,也能體現系統性的構思、精細化的描摹及整體性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