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邁入新的階段,復興中華茶文化、振興中國茶產業日益引起茶界茶人乃至社會各方面的關注。1990年,由參加“第一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的中外茶人共同發出倡議,經過3年多精心籌備,1993年11月國家農業部正式批準成立“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從此中國作為世界茶與茶文化的故鄉,有了首個國際性的茶文化研究和促進的專門組織。
20年來,茶研會認真貫徹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在國家農業部和民政部的悉心指導下,在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支持下,王家揚、劉楓等歷屆會領導嘔心瀝血、辛勤工作,廣大理事會員積極參與、群策群力,廣泛團結和聯系茶界朋友和各方人士,始終把準定位、創新發展,著力體現特色、發揮優勢,堅持遵循研究、促進、建設并重和創新、務實、奮進并舉,為弘揚茶文化、振興茶產業作出了積極貢獻,為茶研會與時俱進、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堅持正確辦會方向,不斷創新工作理念
20年來,我們嚴格依法按章辦會,牢牢把握茶研會全國性、國際性、研究與促進性、非營利性民間組織的性質定位和“倡導‘茶為國飲’,弘揚茶文化,促進茶經濟,造福種茶人和飲茶人”的辦會宗旨,廣泛聯系國內外茶學界、茶文化界、茶企業界和愛茶人士,深入開展學術研究和學術交流,大力推廣普及科學飲茶知識和茶文化知識,自覺服務茶產業和茶經濟科學發展,努力增進國民身心健康和促進社會和諧,確保了茶研會工作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不斷向前邁進。與此同時,我們主動適應形勢和任務的發展變化,緊密結合自身發展實際,不斷修改完善章程,切實為研究會各項工作扎實有序開展提供可靠依據。創新工作理念,從辦會初期提出“天下茶人是一家”和倡導“茶為國飲”的工作思路,到推動“茶為國飲”提升到國家制度層面,促進“茶為國飲、健康消費”的工作要求,再到提出“復興中華茶文化、振興中國茶產業”的工作目標和推進茶文化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四進”活動,培育弘揚“清、敬、和、美”當代茶文化核心理念和突出“強本地、強本色、強本部”的自身建設的工作目標,使茶研會工作富有成效地開展,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11次被國家和浙江省有關部門評為先進社團組織。
二、堅持傳承弘揚茶文化,不斷深化研究擴大影響
20年來,我們始終把茶文化研究和促進作為首要任務,擺在突出位置,以茶研會學術委員會為骨干,以課題研究為紐帶,發動和組織理事會員、茶界專家和各方面學者,深入發掘我國豐富的茶文化歷史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蘊,不斷賦予茶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取得了可喜進展。先后編輯出版《茶為國飲》、《中國茶文化》等一批書籍,并建立了研究文庫,極大地豐富了茶文化寶庫。積極推動上海、重慶、西安、鄭州、昆明、貴陽、青島、大連和杭州、寧波、湖州、舟山等一批茶文化積淀深厚的地區先后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中心”、“民族民間茶文化研究中心”等26個各具特色的茶文化研究中心,促進全國范圍形成研究茶文化濃郁氛圍。適時創辦《茶博覽》雜志,創建《茶和天下》門戶網站,成立茶文化書畫院,與消費者協會共同組織系列講座,舉辦中國美麗茶園攝影大賽,積極開展茶文化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的“四進”活動,極大推動了茶文化的傳播、推廣和普及。
三、堅持服務茶產業振興,不斷增強資政建言實效
20年來,我們立足實際、體現特點、發揮優勢,注重選擇促進茶產業科學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認真組織茶界專家學者和各方面人士,深入我國各主要茶產區和茶消費區開展調研,通過走訪、座談、研討,廣泛聽取當地領導、專家、茶企、茶人、茶農的意見看法,并通過調研報告、信息專報等方式,積極向各地黨委、政府提出意見建議。長期關注和跟蹤調研茶品牌建設問題,積極提出茶品牌創新發展的對策建議,認真研討各級茶研(促)會服務茶品牌建設的具體途徑和方式,組織“中國茶文化之鄉”和“中華文化名茶”評審活動,推動茶品牌的整合提升。圍繞促進茶館業這一傳統業態重煥活力,專門成立了茶館專業委員會,密切與業內企業聯系,加強對各地茶館茶樓經營發展情況的收集分析和研究。定期召開全國茶館經理年會和重點茶館負責人會議,發起《關于推動茶樓茶館服務規范及星級劃分上升為全國標準的倡議》,推動制定全國茶館星級標準。致力打造“杭為茶都”,在廣泛深入調查研究基礎上,聯合在杭“國”字號涉茶機構提出“倡導‘茶為國飲’,打造‘杭為茶都’”倡議書,并圍繞科學規劃、傳承歷史、融合發展等問題,積極建言、獻策和推進。深入研究和推動我國茶葉國際貿易方式創新問題,聯合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和中國茶葉學會共同向商務部等有關部門建言,促成國務院批準的中國茶葉拍賣交易服務公司在杭成立并舉行首次拍賣交易會。圍繞“美麗中國與生態茶業”議題,組織茶界專家學者廣泛深入調研,指導和參與廣東梅州“雁南飛”、福建安溪“茶葉大觀園”、重慶永川“茶山竹?!?、云南滇藏茶馬古道、浙江湖州茶圣陸羽遺跡、磐安古茶葉市場和長興大唐貢茶院等一批茶文化歷史古跡和資源的挖掘、保護和利用,推動茶文化、茶產業與休閑生態旅游業融合發展,促進茶民增收、茶企增效。
四、堅持豐富平臺載體,不斷擴大國內外合作交流
20年來,我們充分發揮作為民間社團組織的特色優勢,主動聯動各方、優勢互補,積極搭建平臺、豐富載體,加強對內對外交流與合作,不斷推動中華茶文化深入人心、走向世界。先后12次成功舉辦“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和50余次專題研討會,多領域、多角度、多層面開展研討交流。主辦、合辦、協辦茶博覽會、茶文化論壇會、茶文化節、茶旅游節、開茶節、茶藝賽、茶筆會、茶詩會、炒茶競技、茶文化作品展、新春茶話會、萬人品茶會、茶友聯誼會等各類茶事活動共計1000余次,其中全國性和國際性的大型茶事活動30余次,大力傳播弘揚茶文化,有力地促進國內外茶企間的合作,造福廣大種茶人和飲茶人。認真組織茶界代表團赴日本、意大利、加拿大、摩洛哥、以色列、美國等20多個國家及香港、澳門、臺灣等地區訪問考察,廣泛開展交流與合作。熱情接待一些國家和地區的茶文化組織負責人、茶文化工作者以及茶界人士來訪,積極參與和共同舉辦跨國家、跨地區的茶文化研討、民族茶藝展示等活動,在加強交流、增進友誼、互相借鑒、共同發展中進一步擴大中華茶文化的世界影響力。
五、堅持夯實發展基礎,不斷強化組織人才建設
20年來,我們始終高度重視茶研會自身的組織建設、功能發展和茶文化人才隊伍的培養。著力健全組織機構和完善工作機制,積極穩妥做好會員發展工作,堅持入會條件,本著自愿原則,不斷把從事茶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茶業經營管理人員、社會各方面愛茶人士吸收到茶研會組織中來。目前已發展會員1418名,其中個人會員990名,海外榮譽會員192名,單位會員236家,茶研會基本骨干力量不斷得到鞏固和壯大。建立健全會員大會、理事會、會長辦公會等例會制度,充分發揚民主,廣泛協商溝通,及時研究解決和明確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和具體任務。健全完善內設辦事機構,進一步明確辦公室、學術與宣傳部、發展部、培訓部“一室四部”職責分工,完善內部管理運行機制,加強各部門協調配合,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著力構建覆蓋全國的茶文化研究工作網絡,積極推動我國重點產茶區和茶消費區建立茶文化組織。目前全國已有24個省(區、市),浙江已有65個市、縣(市、區)建立茶文化組織,初步構建了輻射全國茶產區的茶文化研究和促進工作網絡。著力培養茶文化專業人才隊伍,成立浙江華韻職業技術學校,加大茶藝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10年來共培養2000多名初、中、高級茶藝師,并為日本、韓國等國家培訓數百名茶藝師、評茶員。支持浙江樹人大學成立茶文化研究與發展中心,開設茶文化專業和茶文化與生活學專業,幫助構建涵蓋茶文化史研究、茶文化應用研究、茶藝文化研究、家政學應用研究等4個不同研究方向的茶文化與生活學科體系,使之成為全國最早的集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為一體的茶文化教學和研究的高校。與浙江林業大學聯合創辦了全國第一所茶文化學院,面向全國招收專業本科學生,同時也面向海外招收留學生,使茶文化人才培養納入了國民教育體系,走上了專業化、正規化、系統化的軌道。
(作者為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