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P17“比大小”。
教學策略:
比較兩個抽象數的大小,是數概念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年級學生學習數概念的難點。根據建構主義教學觀,本節課引導學生從已掌握的比較兩個物體多少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在凌亂的小動物中用一一對應的方法進行整理、比較,在“公平”與“不公平”中引導學生比較兩個數的大小,從而理解“=”“>”“<”的真正含義。學生掌握了比較兩個抽象數的大小的同時,讓學生通過思考、討論、操作等活動,體驗參與教學的快樂與成功,把學生真正推到了學習主體的地位上。
教學準備:課件,每桌兩人準備4只兔子、4只小羊、5只小熊、3只小猴的圖片以及一張粘貼表。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感知物體多少
1.看一看
師:(課件出示情境圖)小朋友們,今天森林里要舉行拔河比賽,大家看都有哪些小動物家庭來了?
生:兔子家。
生:小羊家。
生:小熊家。
生:小猴家。
2.數一數
師:各個家庭來了幾只呢?
3.理一理
師:現在這些小動物就在小朋友的桌子上,想請大家幫忙把每個家庭的運動員們整整齊齊排好隊伍,也就是把動物頭像粘貼在下圖中。(同桌發一張粘貼表,下圖。學生活動。)
評析: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和參與動機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創設森林拔河比賽讓學生備感親切,同時讓學生在情境中觀察、數數、整理出需要比較大小的素材,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4.說一說
師:請整理又對又好的小組介紹自己的經驗。(學生用的是圖片。)
生1: 生2:
師:小朋友們說的真有條理!
評析:比較兩個物體數量上的多少,最基本的方法是一一對應,讓學生通過整理既復習了前單元“比多少”的基本方法,又為下面教學比大小做好鋪墊。
二、 合作操作,感知數的大小
1.同桌設計比賽方案
師:剛才我們已經整理出了4個家庭,那么哪個家庭和哪個家庭比呢?請同桌兩人商量一下,來說說誰和誰比。(同桌商量)
2.反饋匯報,教師板書
方案一:小兔家——小羊家
方案二:小兔家——小熊家
方案三:小兔家——小猴家
方案四:小羊家——小熊家
方案五:小羊家——小猴家
方案六:小熊家——小猴家
3.認識“=”
師:在這么多種方案中,你覺得哪一種最公平?為什么?
生:小兔家和小羊家一樣多,都是4,最公平。
師:你怎么知道小兔家和小羊家一樣多呢?(進一步幫助學生建立一一對應的關系。)
生:因為它們都有4只。
師:像這樣兩個物體一樣多,在比較的時候可以用什么符號來連接?
生:等于號。(教師板書“=”,并跟讀“4=4”。)
師:讀一讀“=”,說一說“=”樣子,上下兩條一樣長的直線。寫一寫“=”。
師:在本子上用格尺寫一個“=”。(學生在本上寫,師指導)
師:比一比,同桌之間比一比誰寫得好。
師:誰也能用“=”來說一說?
生1:1=1、2=2……
生2:1+1=2。
生3:5-2=3。
生4:學邊拿出自己的手,邊做手勢邊說,一只手+一只手=一雙小手。
生5:老師說過:努力+聰明=成功。
…………
師:小朋友們真是善于發現。
評析:讓學生說一說哪里見過“=”,不僅鞏固了“=”的意義,而且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基礎,關注學生現實學習起點。
4.認識“<”“>”
師:除了“=”之外,你們還知道哪些數學符號是比較大小的?
生1:“>”“<”。
生2:“+”“-”。
生1:“+”“-”不是比大小。“>”“<”才是比大小的。
師:說的很好,比較兩個數的大小還可以用“>”“<”。誰能說說哪兩個家庭比賽可以用“>”或者“<”?
生3:小兔和小熊家比賽,小熊家多1只,所以小熊家贏了。
師:你怎么知道小熊家多呢?怎么看出來的?
師:小組合作借助學具卡片動手擺一擺、比一比。(學生活動。)
生1:我用數的方法來比較。小熊家有5只,小兔家有4只,5大于4,所以小熊家多。
生2:我用擺一擺的方法進行比較,小熊家擺了5只,小兔家擺了4只,小熊和小兔一一對應,小熊比小兔多了1只,所以小熊家多。
師:這兩個小組的同學,方法真不錯。用的是一一對應方法的小組,請舉手,很好,這是一種很好的比較的方法.
師:剛才小朋友用1只小熊對應1只小兔的方法,一一對應著比較,發現小熊多,小兔少,所以我們說5>4。(教師板書。)
師:還有誰想說,哪兩個家庭比賽,能用上“>”或者“<”?
生1:小熊和小猴家比賽,也是小熊家贏。5>3
師:那么誰輸了?為什么?
生(齊):小猴家輸了,它家少一些。(教師引導出3<5,并板書。)
生2:老師我覺得4只小兔和3只猴子比賽,不一定小兔贏,因為小兔子太小沒力氣,小猴有力氣。
生3(很興奮):小兔子力氣小。那它就輸了。4<3 ?
師:剛才,這兩名小朋友考慮很全面,不僅想到個數還想到誰重一點,很厲害。(教師豎起大拇指表揚。)如果比較誰多誰少,看數量,4還是大于3。(學生點頭。)
師:大家開動你聰明伶俐的小腦袋,說說“<”“>”的形狀各像什么呢?
生1:大于號像小燕子的嘴巴。
生2:大于號像小雞的嘴巴。
生3:小于號像我的手的形狀。(學生做手的形狀。)
生4:兩個符號組合在一起像個笑臉。
…………
師:(為學生鼓掌)你們的想象力真是太豐富了。我們怎么用手勢表示“<”“>”呢?(學生和老師一起做動作。)
5.進一步認識“=”“<”“>”
師:下面請大家觀察黑板的算式,小組討論發現了什么。(學生匯報。)
生1:大于號的左邊開口大,右邊尖尖的。
生2:大于號的左邊是大的數,右邊是小的數。
生3:大于號的開口對著大的數,尖尖角對著小的數。
師:所以我們可以說:開口大,朝大數。
生1:小于號的左邊尖尖的,右邊開口大。
生2:小于號的形狀正好與大于號相反。
生3:小于號的左邊是小的數,右邊是大的數。
生4:小于號的開口也是對著大的數,尖尖角對著小的數。
師:所以我們可以說:尖頭小,對小數。
(課件出示)開口大,朝大數。尖頭小,對小數。(邊讀邊做動作。)
(師指導書寫“<”“>”。)
討論:假如你是小羊家的一員,你希望和哪個家庭進行比賽?為什么?
生:我希望和小兔家比賽,因為我們兩家都是4只,比較公平。
師: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比較大小,接下來,老師想檢驗小朋友們掌握的情況,你們有信心去迎接挑戰嗎?
生(齊):有!
評析:“<”“>”的區分是這節課的難點,在學生理解它們含義的基礎上,進行區別并加以概括。
三、鞏固練習,深化新知識
1.畫一畫、填一填
畫的○和△同樣多。
△△△△△△
畫的□比○多一些。
○○○○○
畫的△比□和少一些。
□□□□□□
2.5>()
3.在方框中畫圓圈
●●
● < < ●
●●
4.這里有1、1、2、3、4、5、=、>、<一些數字和符號。用這些數字和符號組成各種不同的式子。
評析:開放題答案不唯一,鼓勵學生去想,不要求學生找出所有的答案,只要正確的即可,使學生初步體驗到結論的不確定性。
四、課堂總結
師:小朋友們,一節愉快的數學課就要結束了,誰想說說這節課自己有什么收獲嗎?都學到了什么?
生1:這節課我認識了“>”“<”“=”。
生2:我知道了比較物體時,要一個對著一個。
生3:這節課我學得很輕松很愉快。
師:小朋友們有了這么多的收獲,老師真為你們高興。在比較兩個數的大小時,可以用關系符號“>”“<”“=”來表示,進行比較時可用一一對應的方法。
反思: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為學生創設適當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做數學、用數學,這也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所強調的。在這節課中,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體驗,設計學生感興趣的運動會素材,科學、有效地創造生活情境——家庭拔河比賽。課一開始,我就引導學生進入有趣的情境,展開了 “數一數”“理一理”“擺一擺”“比一比”活動,將“=”“>”“<”的教學滲透到學生熟悉的情境之中。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數學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誘發學生的創造動機,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到創造性的學習活動中。
2.保留更大空間,注重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這節課給學生留下了較大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體會。在課堂實踐中,加強教學過程中學生想、說和做的教學,不但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還能滲透創新意識,培養實踐操作的能力。為此,我努力創設民主、寬松、開放的課堂氛圍,放開手腳讓學生大膽積極地探索知識海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如,當學生用一一對應的思想比較兩種動物的多少時,給學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間,充分相信學生能力,讓學生自主地學習。
3.建立對話的平臺,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
這節課中我和學生的交流自然和諧,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實現平等對話。如:讓學生說說,你還知道哪里用到“=”嗎?學生的回答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并沒有阻止學生有創意的回答,而是建立對話的平臺,與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
從練習題中可以看出,學生在課堂上不再是走過場,而是互相探討著、交流著。對于“5>□”,學生剛開始答得比較散,后來有學生就說:我能一次說幾個答案。還有學生說:我能全說出來。于是學生開始交流、討論、總結。然后:“1<()<5”,學生有交流討論,我也參與到討論中來,引導學生及時總結。我先讓學生猜一猜,再分析交流。學生的思維越來越有深度,智慧的火花在平等的教學環境中不斷閃爍。可見,實現師生的平等對話,才能放開學生思維的束縛,給學生一個想象的廣闊空間,使學生的思維有更深入的發展。
4.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在這節課中教學時間顯得比較緊張,原因是學生在動物的體重上停留一段時間。比如有部分學生覺得拔河不僅和動物的個數有關,而且和動物本身的重量也有關。4只小兔有可能小于3只猴子,4<3?學生剛剛建立“<”“>”概念又模糊了。是不是在設置情境的時候就須要考慮動物個數以及重量之間的微妙關系,比如:小兔子最輕,數量也最少(3只),小猴子3只,小羊4只,小熊5只。動物的個數隨著動物的重量而增多,這樣能否避免出現重量不同的尷尬呢?這個問題還值得我進一步去探索與實踐。
評課:
本節課金老師在學生能夠初步比較物體的多少,以及部分學生已經模糊地知道“=”“>”“<”的基礎上展開教學。因此本節課的重點不再是認識“=”“>”“<”這些符號,而是讓學生理解“>”“<”“=”含義以及學會運用這些符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滲透“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和符號化的思想方法,在探索解決實際問題中,初步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
教材中提供的“猴子分水果”的情境過于簡單,比較大小的素材過于單一。所以金老師大膽舍棄原主題圖,創設了森林里4個家庭拔河比賽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愿望和參與動機,讓學生備感親切,教師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觀察、數數、整理出需要比較大小的素材,使學生充分感受比較“大小”的存在。
比較兩個抽象數的大小,是數概念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年級學生學習數概念的難點。根據建構主義教學觀,本節課金老師引導學生從已掌握的比較兩個物體多少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在凌亂的小動物中用一一對應的方法進行整理、比較。比較兩個物體數量上的多少,最基本的方法是一一對應,讓學生通過整理既復習了前單元“比多少”的基本方法,又為下面教學比大小做好鋪墊。
在“公平”與“不公平”中引導學生比較兩個數的大小,探索出由比物體數量的多少到比較數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并認識符號“>”“<”“=”及其含義,會根據所出示的“>”“<”“=”來描述5以內數的大小,培養學生初步的符號化的思想方法。學生掌握了比較兩個抽象數的大小的同時,讓學生通過思考、討論、操作等活動,體驗參與教學的快樂與成功,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真正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