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如何結合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實施素質教育,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是我們泰山小學校一直以來不斷實踐和探索的問題。《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雙基”的基礎上,又擴展了對“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的要求。“數學活動經驗”是從孩子的角度提出的,是孩子在數學活動中的一種所得,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孩子的這部分經驗,而且要有目的地進行積累,適當地轉化和提升,才能讓學生經驗的“根”上長出更多的“枝”來。下面,我著重圍繞著以上的基本教學理念來評析高崇輝老師的數學課“認識厘米”。
“認識厘米”這節課,是在學生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認識,并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的基礎上學習的。本節課是學生學習長度單位的起始階段,對于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空間觀念具有重要的意義。這節課,高老師從兒童的認知心理出發,確立了教為學服務的觀念,為學生創設了一種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積極調動學生參與,使學生各種感官全方位參與本節課活動,把所學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的心、智得到發展,較好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數學知識的產生
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出發,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學習數學的愿望。
正如法國雕塑家羅丹所說:“拙劣的藝者,常帶著別人的眼鏡。”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本節課中,高老師注重將主動權還給學生,引導學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從“用自己喜歡的學具量桌子的長度”這一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入手,引入新課的學習,讓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課桌長度的過程,引導學生參與實際的測量活動,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探索測量方法。接著,老師提出問題:同學們測量的都是書桌的長度,怎么會出現3、5、11這些大小不同的數呢?誰來告訴大家你的想法。使學生感受到統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進而老師引導學生觀察幾乎每天都用的尺子,從尺子上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在學生認識尺的時候,先是讓學生說說在尺上看到了什么;認識1厘米的時候,先是讓學生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再聯系生活實際找一找,想一想哪些物體長1厘米。再用厘米量物體的長度,所度量的都是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這些活動都便于學生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形成體驗。學生在活動中體驗了知識的產生、發展的過程,思維能力得到發展。
二、 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
學生親身體驗和感知易于獲得感性經驗,從而實現其認識的內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斷力的發展。學生正是通過擺弄客體而獲得客體的知識的,凡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手驗證的東西,比老師講解給他們的印象深刻得多。而觀察、操作、討論是數學活動中最常用的方法。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高老師盡量給學生創設更多的操作實踐機會,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
在認識長度單位時,測量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手段,它可以讓學生對長度單位有更加準確的認識。因此在測量這個環節中,高老師首先讓學生小組合作對所測量的物體進行估測,然后進行實際的測量,看看哪個同學估測的最接近準確的結果,而且對這些同學進行鼓勵,這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學生們都非常的認真和投入。不僅他們的估測能力有所見長,而且實際測量的水平也有所提高。
整個數學過程,特別是用厘米量這一環節,不單純依賴教師的講解示范,而更多的是由學生的實踐活動來獲得,滲透了實踐出真知的思想和培養了實踐能力。在教學完用厘米量物體的長度后,教師在練習中提出一個現實問題:小明新買了一塊橡皮,想知道它的長是多少厘米,可手邊只有一把斷尺,他不知該怎樣量。聰明的小朋友,用斷尺來量,你會嗎?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會運用前面所學過的如何看厘米數來解決問題。在課堂結束時,教師也拓展性地提出了怎樣量較長物體的長度。從學生的學習角度出發,由課內延伸到了課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讓學生在交流中體驗數學素養的提升
《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要啟發學生動腦筋想問題,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對于學生來說提出一個有思考價值的問題,發現一種解題思路,都是創新意識的體現。在課堂教學中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使學生處于自由、活躍、積極的狀態,有利于學生獨立思考和質疑問難,激發學生創新的欲望,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著名作家肖伯納認為如果兩個人各有一個蘋果,交換后每人還是一個蘋果;如果兩人各有一種思想,交流后每人至少擁有兩種思想。同樣,在數學教學中,由于每位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相同,在探究新知過程中各自的建構過程也是各不相同的,這種差異性建構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而小組討論和組際交流正是開發和利用這一資源的有效途徑,它不僅可促進學生進行資源共享,培養合作交往能力,而且還可促進學生不斷反思,不斷完善自己的認識。
高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幾次組織學生進行小組間的學習,同桌間的交流,激發學生認知的矛盾沖突。在認識尺子的教學環節中,高老師就放手給學生,首先進行自學,然后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發現,從而總結出尺子上有數、有刻度線、0的含義、厘米的字母表示等。高老師有意識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和總結,雖然學生的語言還顯得稚嫩,但表達的意思很準確,教師也沒做過高的要求,在發展學生思維概括性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充分體現出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在認識1厘米環節中,當學生正確表達出從幾到幾是1厘米時,高老師又向學生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從5到幾是1厘米?這個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教師希望出現不同的答案,當學生真的出現了這種答案時,教師的充分肯定是對學生思維品質獨創性的鼓勵與提升。我想,學生可能就在這樣的交流學習過程中,不斷產生創造的靈感,閃現創新的火花,提升了自身的數學素養。
總之,高老師這節課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經驗,創設了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活動情境,巧妙地將“厘米的認識”這一數學認知活動融于數學活動之中。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關注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經驗,將學生帶入了一個開放的數學空間,學生不僅用“腦”去思考,更是用“心”去感悟,真正讓學生經驗的“根”上長出了更多的“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