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初,中國未來教育家發展聯盟成立大會在山東省青島市召開。我省哈爾濱市教育局作為起步較早,成效較顯著的單位代表在會上作了經驗介紹;同時,哈爾濱市未來教育家培養對象代表也交流了個人的成長經歷。自2011年以來,哈爾濱市教育局組織兩批未來教育家培養對象先后赴新加坡、馬來西亞,江蘇,北京大學進行訪學交流。其相關文章在本期進行了“特別報道”;雖說管窺難現全貌,然仍可謂華章競彩,新見層出。
實踐呼喚思想的引領,須要植根于活生生的實踐中催生、提煉、升華出的新做法、新思考、新觀點來廓清迷霧,厘清真相,才能理性地沿著更正確的方向前行。豐富、復雜、多變的實踐是未來教育家成長的土壤,也是培養未來教育家的現實而迫切的渴求。對此,似并不存在多少分歧與不同的認識。
但在操作層面上,卻聽到了一些不同的聲音。如:“教育家是培養出來的嗎?”站位不同,視角難同,結論自然相異。眾口一詞,往往使事實遮蔽,不同聲音正說明有不同的思考。因此,也是正常的、有益的現象。對未來教育家培養的內涵與做法可以有不同理解。但即使僅針對在某一時段內組織學員進行集中的學習與交流這一方式來說,也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與必要性,況且在初期,這一方式與做法常常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其實,道理很簡單明了。持上述不同觀點者可能因僅據此一點而概論未來教育家培養的全部內容與方式而提出疑問。試想,公認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如果沒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系統的專業學習恐怕也難以完成博士學業,繼承并發展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并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實踐。
教育講求以人為本,未來教育家的培養也應秉承以學員發展為本。對于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并完成了基礎性培訓的未來教育家對象的培養,應該也必然是要有強烈個性化特征的、針對其自身發展方向與目標而進行的,必須根據個人研究尋求更有針對性的指導。如與國內相關領域名家建立聯系,在其指導下制訂研究目標、內容、步驟等詳細計劃,真正達成導師制下的專向培養。而這,就非未來教育家培養對象個人所能獨立完成,就必須有管理部門進行有效的溝通、聯系,政策制度的保障作用是其先決條件。
尤為主要的、重要的,更為長期的、關鍵的是未來教育家培養對象的個人學習與研究。試想,沒有結合中國教育實際的探索,僅僅憑借著早期的專業學習,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不可能產生在這塊土地上;沒有長期不倦的探索,也難以造就非學院派的草根教育家魏書生。獨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對此的重新認識、重新審視、重新深層次的喚醒就成為必須;解放頭腦,解放手腳也就成為必須。作為具有豐富實踐能力的未來教育家培養對象現階段缺乏的首先是理論,須煞下心來學通學透,掌握思想武器。但同時,也須要把神秘的理論請下神壇,用自身已具備的彌足珍貴的豐富鮮活的實踐對之進行一番番幾個回合幾個層次的檢驗、比較、對照,之后才可能有新的發現。對于不正確的,要大膽指出;對于不完備的,要大膽修正;對于尚須深化的,要大膽引申。也就在完成了理論的實踐性思考與實踐的理論性解讀,完成了不同階段的學習——檢驗——反思——批判這幾個步驟之后,新的思想、新的觀點、新的操作方式等的重構也就水到渠成,離教育家的呼之欲出也就愈來愈近了。
教育,研究解決的是人的發展與人與人的關系問題,教育家的深遠意義與影響也絕非教育領域所能局限。“因材施教”“有教無類”這些最基本的教育規律在孔夫子提出后的二千多年仍被后來者踐行著,至今,仍在影響著社會的公平與和諧發展。因此,未來教育家的培養改變的不僅僅是當今教育——備受詬病的當今教育,也必然影響甚至左右著社會的不同領域甚至是不同階段的發展。這樣看來,未來教育家的培養實則是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