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師范學校讀書的時候,總認為作為一個教師,只要全心全意為學生,心里裝有學生,去生活、去工作,那么就很容易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了。誰知,當我真正成為一個教師,有所經歷后,我才發現要成為一個合格的教師,一個學生喜歡的師長是多么艱難。經歷了幾次挫折后,我感到自己的教書才能已所剩無幾,信心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然而一次不經意的小事卻讓我發現了為人師的真諦。
一個周末的下午,雨下得特別大,按慣例學生下課后便回家。出于安全考慮,學校領導要求班主任必須看著學生離校。就在那雨中,我失落地看著學生往家中走去。突然間,我看見一個小小的身影從我身邊溜過,似乎沒有傘,我一把把他抓住,仔細一看是我班的小銳。我沒好氣地問他:“你的傘呢?”“沒帶。”我心里頓時有一絲不快,卻又極不想把手中的傘讓給他,或許是出于同情心吧,我問了他家的電話,掏出手機給他的爸爸打了一個電話,想把此事一推了之。誰知小銳卻變得臉紅紅的。當時我也沒有多想,之后,我就把這事給忘記了。不久他的爸爸來拜訪我。言談中,他特地提起這事,說他兒子回家后就哭著對他說,班主任真好!我心不禁一動:天哪!做個好老師原來是這么簡單,我似乎有所悟。
我仔細地反省了自己的所作所為,主動地改變了以往的一些做法,竟也收到了意外的效果:
漸漸地磨去原以為應有的幾分“師道尊嚴”,臉上少了一些自以為是的刻板,多了一些笑容。上課也好,課余也罷,我總是先想著以一個人的身份同我的那些學生去交流。漸漸地他們靠近了我,并常以能和我說幾句話而高興。甚至有些膽子稍大的女生有意地把手搭在我的肩上。倘是以前這是絕不可能的事情,但我默許了。有時我則有意無意地為他們提供這樣的機會,表達了我的態度。在公眾場合,我也不再為了自己的狹隘臉面,而放棄與學生交流的機會。時間久了,學生也漸漸接受了我“這個人”。
一個學生能接近的老師并不一定是一個成功的老師。隨著感悟的加深,我漸漸地摒棄一些前輩們所珍惜的教學方法、教學理念,大膽地發揮自己在學校時所練就的表演才能,把課堂變成學生的舞臺,變成自己的舞臺。
和他們開玩笑,允許他們發揮自己的個性。而我則也盡可能地將自己的個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學生也由此逐漸放下對我的恐懼感,對語文的厭惡感,于是上課的時候也變得“放肆”起來,只要他們認為是對的東西,就常和我辯論。時間久了,平時令我頭疼的成績卻也穩步上升,特別是那些常被我認為是“天才”的學生提高得更快,大大超乎我的想象,我想這就是學生更加投入的結果。
學生和我親近了許多,成績也有所提高了,我仍不敢掉以輕心。我知道要成為學生心中的“自己人”,我還有很大的差距,這也意味著我接下來的任務更為艱巨。我不得不壓住內心的急躁,主動地去接近他們。以前上完課之后,我總是急急忙忙地回到辦公室自己的那片天地。但自從心中有了學生之后,我常常邀請他們來我家做客,讓他們走進我的生活,讓他們了解我。而在教學的空閑,我走出了辦公室,有意識地和他們談一些與課堂、學習無關的事情。更多的時候,則是站在他們的立場上為他們出謀劃策,也許是因為自己在做學生的時候感觸頗深,此時這種感覺也涌動出來。學生之間的大大小小的事情,諸如學生的糾紛、矛盾,我都是以一種孩子的心態幫助他們。多一點寬容,多一點耐心。由此,學生的心在漸漸地向我靠近。每周一次的小作文則是我與學生聊天的好場所,在文中學生會將一些不想讓第三人知道的事情告訴我,讓我同他一起分享,而我則不辭辛苦地大段大段地加上評語。我知道學生喜歡我的評語,更喜歡老師的態度。我也相信此時“自己人”這種頭銜我已不在乎了,因為我已經和我的學生融在了一起。
我常想:教師并不單是會教書的人,而應該是一個懂得生活、懂得體貼他人、關心他人的人。而當好一個老師,也并不單是為了學生能喜歡自己,而是讓學生喜歡上自己的同時,能學到更多的知識,獲得更多的快樂。因而一個好老師首先得會做人,做一個好人,然后再去教書,教書育人。
(作者單位:安達市青肯泡
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