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邁向現代化的過程中一度對儒學持批判態(tài)度。時至今日,我們仍在現代化,為什么突然又說儒學有價值了呢?如果僅僅從提高民族自信心的角度來講它是有價值的,那是虛偽的。我認為,其價值在于可以彌補現代化在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造成的種種缺失。
比如說人和自然的關系,過去說知識就是力量,一種征服自然的力量,結果一味征服,產生了諸多惡果,而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可以拿來借鑒。再比如,市場經濟是競爭的機制,但片面強調競爭的結果是惡性競爭橫流,于是,人們重新發(fā)現了合作的重要,儒家思想恰恰主張和諧、共贏。
可見,傳統文化有其不可取代的價值。但這價值,必須落實到人的行動上,才能夠體現。哲學家陳康曾在《論希臘哲學》中有段話,大意是中國人遵從儒家思想兩千多年,道德水準應該是很高的,但實際情況卻不盡如人意。也就是說,長久以來,我們沒能做到知行合一,往往知行背離。很多理念并沒有真正內化為中國人的品德。
更重要的是,落實這種傳統價值的社會機制還存在不存在?如果不存在,是否要重建,有沒有可能?在古代,儒學觀念主要是通過學校的教育、鄉(xiāng)規(guī)民約、地方官吏對老百姓的教化來傳播。但是現在,這些機制都已經不存在了,儒學觀念怎么在社會中得到廣泛傳播呢?
現在的儒學觀念很多時候是通過大眾傳媒傳播,這固然也可以,但當中最大的問題是它受經濟利益驅動,怎么吸引眼球怎么講,很多東西錯了,聽眾以為這個就是對的。有些學校自己搞私塾,這種嘗試是可貴的,但并沒有被體制認可,處處碰壁。
解決之道究竟在哪里?習近平在“8·19”講話里講到對傳統文化要有“四個講清楚”,其實就是說要讓傳統文化的教育納入到正式教育體制里面去。這樣,我們的傳統文化才能真正走向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