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名為《古典音樂拯救了我的生活》的帖子在微信朋友圈、微博上廣為流傳。帖子盡數都市生活遭遇的種種壓力,并相應開出“音樂解藥”逐一攻克,使古典音樂變身醫治都市病的萬能靈藥。雖然帖子的權威性、科學性有待考證,不過這并不妨礙帖子的風傳,網友紛紛驚呼:“這次,換古典音樂拯救你的生活了?!?/p>
在帖子中,針對二十種不同的都市病,網友都給出了音樂解藥,如早上不想去上班,聽聽馬斯奈的《泰伊思沉思曲》、德沃夏克的《幽默曲》、莫扎特的《嬉游曲》,可能就會讓你笑嘻嘻出門了。要是被上司罵,心里不爽,羅德里格的《阿蘭胡埃斯吉他協奏曲》第二樂章和馬斯奈的《泰伊思沉思曲》,也許能讓你平靜下來,繼而再度燃燒小宇宙。而遇到工作不順利時,可以試聽霍斯特的《行星組曲(木星)》、海頓的《皇帝》第二樂章、柴可夫斯基的《花之圓舞曲》、埃爾加的《威風凜凜進行曲》以及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針對網友開出的這些音樂藥方,有人覺得很管用,也有人覺得帖子的說法純粹是私人化見解,未經科學研究,未必靠譜。對此,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王林表示:“音樂是審美活動,而心理問題與審美問題是不同的領域,但二者可以互相影響?!痹谕趿挚磥?,人的心理活動和審美都會影響情緒,所以當人們的心理變化影響情緒的變化而不正常的時候,可以通過運用審美的手段來矯正。但王林也覺得這個音樂藥方并不是任何人都合適:“雖然在矯正人的心理變化的手段中,音樂是其中最有效的一種,但對欣賞音樂的能力要求完全不同,古典音樂就是要有良好音樂教育背景的人才能欣賞,而流行音樂則為大多數人接受,所以要針對不同人來挑選不同層次的音樂,也要針對不同心理問題挑選合適的音樂!”
那么從心理研究來看,音樂是不是真的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心理專家田景秀分析說:“音樂的確可以緩解情緒壓力,而且不同的音樂節奏針對不同的情緒問題,因此音樂療法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心理療法。最簡單、最適合大眾人群一般情緒問題的調整方法有三點:一是和音樂在一起;二是和大自然親密接觸;三是跟孩童在一起,像孩童一樣玩耍。”但是在田景秀看來,音樂療法不一定適合所有人:“比如到KTV去K歌,就不合適焦慮、不安、恐懼的人和不喜歡音樂的人。所以,音樂治療對音樂本身的選擇是有甄別的,有些音樂使用不當還會加重負面情緒。采用音樂療法如果不是去專門的機構進行,就一定要選擇節奏感明快而快慢適中、抒情悠揚的樂曲?!?(華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