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想對郎朗與馬友友的成長做一個比較,于是上網搜尋了一下關于他倆在媒體面前是如何訪談的消息,結果很有意思。
先說郎朗
《三聯生活周刊》2007年第18期刊登了記者馬戎戎的專訪報道《明星郎朗》(而不是鋼琴家郎朗)。 25歲的郎朗接受采訪的地點被安排在黃浦江邊外灘5號的高級會所,曾經苦苦奮斗的琴童今日已經儼然是一身時尚裝扮的成功人士:黑色的Prada鞋子,Gucci的褲子,Armani的襯衫,DG的腰帶。郎朗說到這種裝束時一臉自豪,像個暴發戶。
記者:“現在,你會覺得小時候辛苦練琴是物有所值吧?”
聽到這樣的問題,郎朗整個人跳了起來,右手握拳,在空中用力一揮:“值!太值了!下輩子還彈鋼琴!”“說得好!”坐在一旁的郎朗媽媽忽然大聲喝彩,響亮的鼓起掌來,盡管旁邊還有不少人。曾逼9歲的郎朗跳樓或吃藥自殺的父親郎國任正在外面的房間談事情,對采訪中發生的一切并不在意。會所里的燈光很幽暗,但他未改公安局的職業病,依然戴著深色鏡片,脖子上搭著一條長長的圍巾。“你們覺得郎朗、張學友、伊能靜誰更能吸引客戶?”邀請郎朗做代言的一家叫做“雅培奶粉”的商家代表問在場人的意見。“當然是郎朗!誰家父母不想把孩子培養成郎朗啊?”在場的人幾乎是異口同聲。商家滿意的頷首,為了請來這位代言人,他們付出的薪酬不下七位數。這只不過是郎朗令人眼花繚亂的代言中的一個。從2004年開始,郎朗每年的演出達到150場之多,代言的品牌也越來越出人意料:2004年是勞力士和奧迪,2005年是松下電器,2006年是飛利浦電器、雅培奶粉、招商銀行,此外施坦威鋼琴還推出了“郎朗鋼琴”。從手表到汽車,從奶粉到信用卡,從電器到鋼琴,郎朗代言的產品中,奢侈品和快速消費品無一不包。2003年,美國青少年雜志《少年人物》將郎朗列入“20位將改變世界的年輕人”。
目前看來,郎朗似乎只改變了廣告界,也許還有他和父親的關系。“我小時候,他是老板;現在,我是老板!”在外灘5號的高級會所,當著母親的面,郎朗這樣說。
記者:“郎朗,據說你的雙手都上了保險?”
郎朗:“不光雙手,我全身都有保險。因為彈鋼琴不光用雙手,脖子啊,全身都可能損傷,保險額度大概幾千萬美元吧。”
記者:“你代言的品牌很雜,從手表到汽車,從奶粉到信用卡,你覺得它們之間有聯系嗎?和你鋼琴家的形象有聯系嗎?”
郎朗:“我覺得都是有內在聯系的。比如說奶粉,為的是小孩子的健康,而我本來就是聯合國健康兒童大使。再比如招商銀行和奧迪車等,高尚藝術和奢侈品之間本來就是有聯系的。但是煙、酒就不要了,只要聞到煙味我就會暈的。我們今天已經進入了商業時代,所以我們要為這個商業時代做出貢獻。”這段話倒讓人感覺頭發高高豎起的郎朗是個成功的年輕商人,而不是個古典音樂家。
記者:“可是你一年150場演出,這么多代言,你什么時候練琴呢?”
郎朗令人吃驚的地:“音樂會兩個小時就證明我每兩天半肯定有兩個小時彈琴。之前排練再兩個小時,那就是說兩天半有4個小時,再加上我自己的時間等等,這樣一天平均兩個多小時。我希望會多半個小時,但是也不希望太多。”音樂會就是練琴?
記者:“你覺得這個時間對你繼續進步,挑戰更高難度夠嗎?”
25歲的郎朗的回答又雷死人:“我已經在15歲之前,把高難度的曲子都練了。我說的是技術上的東西,更高的是深度的東西,深度的東西主要靠自己想。”深度的東西主要靠自己想!
記者:“那你不覺得你的商業演出場次安排得太多了嗎?觀眾是花了高票價的,他們希望聽到高水準的音樂。”
郎朗:“人付出了代價,為什么不掙錢!商業是必然的過程。”
記者:“你去年接了兩部電影的作曲任務,是否能說明你有向創作方向發展的想法呢?”
郎朗:“我希望能拿到奧斯卡。我覺得能在奧斯卡頒獎禮上演奏是很重
要的,作為娛樂界,那已經到頭了。這種榮譽意味著,不光在藝術上得到承認,還在人民心中得到了承認。”郎朗把自己歸類于“娛樂界”,所以《三聯生活周刊》專訪題目不是“鋼琴家”郎朗,而是“明星”郎朗,看來是對的。還有網友干脆稱郎朗是“鍵盤操作工”。
記者:“你不會覺得奧斯卡這個目標對一個真正的鋼琴藝術家來說有點‘低’嗎?”
郎朗:“我不希望被限制在古典圈里。電影音樂或者說奧斯卡這種盛事,或許不能說更高,但我覺得這是另外一種通道。”
2006年11月10日《城市晚報》有一個報道《“皇家女才配得上我兒子”郎朗爸被網友指丟臉》。報道說,2006年11月8日,為了給兒子12月28日在成都新會展中心舉行的獨奏音樂會打前站,郎朗的父親郎國任來到成都。對于兒子的未來伴侶,他用東北普通話笑著說:“我贊成他認識女孩子,有一次和他開玩笑討論了一下。找有權有勢的吧,有下臺的時候;找有錢的,郎朗的錢夠花,吃穿不愁,而且我們是藝術家,注重精神上的享受;找皇家的還不錯,我們和查爾斯王子的關系特好,可他沒女兒。”
11月9日,郎朗父親的這些燒包兒話被眾多網站轉載、發布,許多網友紛紛就此跟帖發表自己的觀點。到9日18時30分,《城市晚報》記者發現有百分之九十五的網友都不認同郎朗父親的說法,基本出現了一邊倒的形勢。
再說馬友友
1982年6月14日出生于遼寧省沈陽市的滿族男孩郎朗,雖然后來被捧紅,但他所受到的教育是充滿暴力的。下面讓我們看看四歲學大提琴,七歲成名的世界頂級大提琴家馬友友的家庭教育和成長過程。
有記者撰文《頂級大提琴家馬友友專訪:首先是人,第二是音樂家》的報道非常精彩,記者用文字娓娓描繪出一個有著良好家教的頂級大提琴家的誕生。
報道說,在法國出生,美國成長,父母都是中國人的馬友友,雖然頂著國際知名音樂家的光環,卻有著非常平實的人生觀,他認為自己首先是一個人,第二是音樂家,第三才是大提琴家。盡管在音樂上的成就已經無人能及,謙虛善良又懷有夢想的他,仍致力于替古典音樂開創一條全新的路。
馬友友出生在法國巴黎,父親馬孝駿是民國時期第一批去西方留學的音樂家,在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曾師從馬思聰。馬孝駿 1936年赴法國巴黎留學獲音樂教育學博士學位。1947年從法國回國任中央大學音樂系教授,內戰期間回到法國巴黎,和來自香港的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學生盧雅文結婚。盧雅文(馬友友的母親)當時在法國音樂學院及凱撒弗朗克學校學習聲樂,她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歌唱家。在巴黎這個充滿人文氣息的藝術之都,這兩個學習古典音樂的中國人生下了兩個音樂神童(長女馬友乘和兒子馬友友),為了孩子的安全和發展,他們選擇留在自由的西方世界,沒有回到內戰的中國,也因此避免了馬思聰遭遇的不幸。在父母的薰陶下,馬友友四歲開始學大提琴,七歲隨父母移民到美國紐約,當年成名。
1962 年11月29日,馬友友和姐姐馬友乘與著名音樂家李奧納德·伯恩斯坦和紐約愛樂樂團在甘乃迪中心同臺演出,結果一鳴驚人,臺下的五千名觀眾包括甘乃迪總統和夫人,把驚呼和熱烈的掌聲毫無保留地送給這對來自東方的音樂神童。第二天,《華盛頓郵報》刊登了對這次音樂會的好評,七歲的馬友友抱著大提琴的相片和美國第一夫人的相片并排登在一起。
記者問(以下簡稱“問”):“您從小學習西方古典音樂,也有學習中國音樂嗎?”
馬友友答(以下簡稱“答”):“有的,我的父親是音樂教育家,我小的時候,他教我和姐姐學習中國音樂,中國音樂是我從小接受音樂教育的一部分。”
問:“在中國繁體文字里,音樂的“樂”是藥物的“藥”的一部分,有治愈的意思,您對音樂的看法是什么?”
答:“中國文化對音樂的詮釋非常的特別,反映了音樂在精神領域對人的巨大影響力,這也是我對音樂的看法。在音樂里,聲音就是能量,有能量就有接觸,我們都知道,接觸對治愈有多么重要,即使是一個不會說話的人,你去握他的手,給他安慰,他也會非常感動,對一個年邁的人,或者生病的人,或者一個新生的嬰兒,你的聲音,你的接觸,都會給他的生命帶來很大的影響。現在很多人都在談音樂對人的治愈作用,我想音樂不但能給人帶來心靈上的安慰,還能起到治療的作用。”
問:“在電影《臥虎藏龍》的音樂里,您的演奏表現了中國人含蓄深沉的感情,打動了很多觀眾,對于一直生活在西方世界的您,是怎樣進入中國人內心的感情世界的?”
答:“這跟我的家庭背景有關,我的父親是一個很會講故事的人,我從小就是聽他講故事長大的:《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多得數不完。中國古典文化和價值觀從小就根植在我的心里,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忠、
孝,道家的思想,佛家的理念我都非常喜歡與了解。所以,雖然我從沒有生活在中國人的社會里,但是中國傳統的文化和價值觀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問:“您也有偶像嗎?”
答:“我的偶像是大提琴家帕布羅·卡薩爾斯,因為他說過這樣的話,‘我首先是一個人,第二是音樂家,第三是大提琴家’,這句話說得很美,對我的影響很深,我永遠都不會忘記。我非常喜歡這句話,也完全相信這句話。我在生活中也是這么做的,也是這樣做出很多決定的。”
沉重的思考
郎朗和馬友友的故事要說起來還很多,這里只是簡述了兩個受過不同教育的父親教育出兩個完全不同的名人兒子,這兩位世界名人的影響力又潛移默化影響著年輕一代。
馬友友的父母都是中國人,他沒有因為生活在海外而與中華民族傳統脫節,恰恰相反,他是從小聽著音樂教育家父親講那些膾炙人口的中國古代故事長大的,中國價值觀從小根植在心中。在音樂上的成就已經無人能及,這決不意味著允許脾氣和傲氣存在,因為那不是好東西,被中國古老傳統文化鍛造的馬友友謙虛而善良。他在哈佛大學的初戀女友及太太吉兒也是個善良的人,她把他和兩個孩子都照顧得好好的,讓他心存無限感激。為什么馬友友的父親馬孝駿能夠培養出如此優秀的孩子,是因為馬孝駿從小受到的教育都是中國傳統的文化。再往前延伸,馬孝駿的父親,馬孝駿父親的父親,父親的父親的父親……,正因為祖祖輩輩的炎黃子孫們對數千年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中華民族才走到今天。
再來看看培養郎朗的知名星爸郎國任,他在兒子9歲時就逼其選擇“不成功便去死”,成名的郎朗對記者說“我小時候,他是老板;現在,我是老板!”
編者不想對其有評說,相信讀者自有評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