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萊妮里芬斯塔爾是一位德國電影史上具有爭議的人物,她集美麗、強悍、才華橫溢于一身,她優秀的電影作品讓人贊嘆不已,同時也是她的電影創作使得她一生蒙受屈辱。她最大的成功在于她拍攝的史無前例并震驚全世界的兩部經典影片—《德意志的勝利》《奧林匹亞》,同時她的罪過也在于她的這兩部經典之作,因為這兩部作品最終被定性為兩部納粹政治宣傳片,它們曾為宣傳納粹黨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我們在這里且先不談這位女導演的功過,我們將從藝術的角度對其中的一部作品《德意志的勝利》進行分析,來看里芬斯塔爾影片中對形式主義美學表現形式的親睞。
關鍵詞:萊妮里芬斯塔爾;極端形式主義美學;《德意志的勝利》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12-0056-02
一、一生都在追求美的萊妮里芬斯塔爾
萊妮里芬斯塔爾于1902年8月22日,出生在德國柏林,是一名富家之女,她的經歷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輝煌而不同尋常的人生。4歲開始寫詩,16歲報考舞蹈演員,20歲作為芭蕾舞演員登臺并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幸的是后來她跳壞了膝蓋!四年后,一次機遇她擔任了電影《圣山》的女主角,這便成了她人生的又一次轉折點———走進銀幕生涯。1931年,她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制片公司,從此便步入了輝煌的導演之路。她親自導演的第一部電影《藍光》已讓她釋放了無限的藝術光芒,后來她與希特勒的相識便進一步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她極其崇拜希特勒并親自為他導演拍攝了《德意志的勝利》和《奧林匹亞》。最讓人敬佩的是當里芬斯塔爾72歲的時候,報考潛水執照并成功通過。30年的水下攝影,創造了潛水2000余次的紀錄。而后100歲的里芬斯塔爾完成了她的最后一部紀錄片《水下印象》,2003年9月9日,這位一生充滿曲折與坎坷卻不斷為我們創造著奇跡的世紀老人,在慕尼黑附近的家中安然辭世。
從萊妮里芬斯塔爾的的生命過程我們可清析的看到一個不僅美麗并且堅毅、剛強、樂觀、才華橫溢的完美女人形象。然而在全世界的人都在指責她的的情況下支撐著她繼續拼搏、奮斗、并且將電影事業延續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的不是別的——而是對“美”的執著追求,正是這對美的欲望使得她的影片呈現出明顯的個人藝術表現傾向——不顧一切的挖掘美、變現美甚至是去刻意創造美。
二、《德意志的勝利》中形式主義美學萌芽初顯
在《德意志的勝利》中影片描寫了1934年納粹黨紐倫堡集會的全過程,影片一經面世即獲得了政治上的巨大成功和藝術上的高度肯定,1935年獲得德國電影獎、1937年獲得巴黎世界電影博覽會電影藝術最高獎項。在拍攝這部影片時,個性強悍的里芬斯塔爾頂住各方壓力,始終堅持根據自己對國家和社會的政治理解與電影的美學觀念來創作電影,當時便將奪權不久、自命為德國救世主并且氣焰囂張的納粹黨代會的全過程記錄在了膠片之中,這部影片集合了藝術性與記錄性于一體的風格。影片本該定位為一部紀錄片,可是它更重要的一個使命卻是對納粹黨的宣傳作用,因此也算是一個宣傳片,可到了這位視追求美為生命的女導演手中這部宣傳紀錄片就被她賦予了更多的美,不得不讓人將它歸類于藝術片,因為它的藝術性甚至超過了它的記錄與宣傳。
(一)拍攝時對形式美的追求
萊妮里芬斯塔爾在拍攝這部影片的時候不惜花費大量的人力與財力,極力去創造最美的畫面。拍攝中,手拿無上特權的里芬斯塔爾直接調遣包括36名攝影師在內的120人,坐在22輛警車上長驅直入。影片的每一個畫面都是經過精雕細啄的,表現出了強烈的形式美,例如影片中的開端畫面為希特勒乘坐的專機從茫茫大霧中出現在人們眼前,現場到處充斥著游行、集會、吶喊聲以及莊嚴的舉手禮,把希特勒的出場營造成救世主來到凡間氣氛,最后以瓦格納恢宏的史詩音樂為背景音樂結束影片,呈現出一種震撼世人的視聽效果。再如在一場檢閱的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影片把希特勒和兩位軍官一起在廣場當中校閱軍隊的畫面開始作為前景,逐漸走向遠方,鏡頭的畫面使用了超大廣角的對稱式構圖,但我們所見到的仿佛只有靜止的三個小黑點,這小黑點的緩慢移動,更增加了畫面內部的視覺張力,使得畫面顯得搶眼,給人以巨大心靈震撼。有專業分析學家認為這種表現手法暗示了希特勒與納粹黨已經處于整個國家權力的中心、民眾擁護的核心。同樣在希特勒驅車檢閱游行隊伍過程中,里芬斯塔爾一反常態打破了攝像中本該遵循的完整構圖原則,希特勒的頭部在畫面中被無緣無故的切去了三分之一,而他的背影卻占據了畫面的絕大部分,使得游行隊伍在畫面中顯的較為渺小,如同隊伍是從希特勒舉起的手臂下穿梭而行一般。同時整部影片在有希特勒出現的鏡頭中,焦點的處理上一定是實的清晰可見的,而對于民眾、游行的人群,則往往相對較虛,我們只能看到成群成群的模糊的人海,幾乎看不清人的具體數目和樣子。通過以上的鏡頭及畫面來看,其實這些表現手法已經超出了真實的記錄的范疇,更讓人感覺是在擺拍,它已經違背了記錄片的真實性,更傾向于形式的表現而不是內容的呈現。
(二)剪輯中極端形式主義美學的顯現
在拍攝的過程中,里芬斯塔爾為了獲得理想的畫面,不惜動用幾十臺攝影機來拍攝,這些機器在不同角度一起拍攝,拍攝結束后發現全片共拍攝了長達十七萬英尺的膠片素材,后期將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剪輯人員需要從大量膠片中選擇她認為美的畫面,可見她的用心良苦。剪輯時她親自上陣,凡是符合她的美學要求的畫面才會被留下,只要與她的美學要求有沖突的畫面,即使內容很重要,她也會毫不猶豫的地刪掉。記載中描述,在影片中你根本找不到德國國防軍的身影,其實這個是本應該出現在記錄的鏡頭中,而原因很可笑,只是因為國防軍出場的時候天氣正好趕上陰天,拍攝出的畫面光線不夠,畫面色彩極暗,所以在后期剪輯時她就果斷的刪除了這部分畫面,絲毫沒有考慮到畫面內容對整個內容記錄意義的重大。再如她對于納粹高級干部的鏡頭分配上,她也很有個性,幾乎不會考慮納粹黨內的排名順序,都是憑著自己對鏡頭美感的選擇來拍攝并剪輯的,現今政府活動的宣傳片或記錄片中是絕對沒有哪個導演敢如此大膽的,因此在當時也因此事引發了很多人的不滿。還有在拍攝那些參加大會的納粹干部的夫人們,她僅留下了那些她認為長的漂亮的夫人的畫面,而上了年紀的和較丑的納粹干部夫人便無緣上鏡。對里芬斯塔爾來說,真實只不過是自己藝術世界里的一枚道具,她用這些真實的道具構建了美卻虛假的景象??梢?,她所拍的影片與歷史的真實并不是一回事,她已經通過她個人的審美喜好打破了歷史的真實與內容的完整,她的作品是在以一種形式來表現的,追求的是形式美。
從視覺表現上來看,《德意志的勝利》在聲畫本身的處理上可謂是登峰造極。但是我們要知道,《德意志的勝利》應該屬于一部紀錄片,它本該以真實、客觀為基礎,并且區別于劇情片、故事片、文藝片,其記錄的是內容而不是形式。從這點而言,萊妮里芬斯塔爾就違背了創作的原則,她只有一個原則——美的集合,無論是從畫面美、光線美、聲音美甚至要人美、景美、動作美,好像任何事件的發生是為了她的拍攝而發生的而不是她的拍攝是為了記錄事件的發生而進行的。為滿意的美的形式來傳達所記錄的內容,這就突出了她個人形式大于內容的藝術表現形式。
三、萊妮里芬斯塔爾——極端形式主義美學的推崇者
在極端形式主義美學人的觀念中,形式是藝術之中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東西,內容也是無關緊要的。即使是藝術的題材、記事、思想、再現的事物甚至于對感情表現,統統都是要排在形式美之后。而《德意志的勝利》集藝術性與紀錄性于一體記錄了整個納粹黨代會的過程。影片中沒有畫外解說,卻是通過畫面自身和現場采集來的講話和各類環境聲來進行解說的。里芬斯塔爾在影片中甚至打破了完整構圖原則,并使用了各種讓人意想不到的極具創造性地的表現手法。并且整部片子她恰到好處地把握住了節奏與動感,使得這部電影看起來很舒服,無論是旋律、節奏、還是運動感,之間的銜接都很順暢,轉化也自如到位,使之成為了一部在視覺表現上暢快淋漓的的佳作,《德意志的勝利》天衣無縫的聲畫的處理,給人以完美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但是我們還要引起注意,畢竟《德意志的勝利》是一部紀錄片,我們不能忽略紀錄片的創作根本——真實、客觀。其記錄的是內容而不是形式,從這點而言,萊妮·里芬斯塔爾就違背了創作的原則,她的原則可以說是美的集合,無論是從畫面美、光線美、聲音美甚至要演人物美、景色美,好像整個事件時為了她的拍攝而發生的,而不是她的作品是為了記錄事件來完成的一樣。
她是一個一生都在追求完美的人,甚至她自己本身就是一個近乎完美的人,她的潛意識里仿佛存在著一種極深的追求美的欲望,這種欲望極盡于瘋狂,她從不允許她的作品出現任何瑕疵,因此為了表現美她會不擇手段。存在著這樣一個極端求美的創作心態下完成的作品勢必會造成一種對形式美追求的結果,以至于她的作品出現了潛在的形式大于內容的弊病,這同時也會影響記錄片記錄的根本原則。在她1972年發表的一本攝影集《奴巴》中人們發現,她的奴巴照片依稀可以看到與她戰前相同的美學觀念,她鐘情于表現被攝對象的肉體的健美,卻忽略了展現他們的生活狀態。作品中她用赤裸的身體來闡釋她的審美觀,卻讓人覺得缺少深度如同一個個空洞的符號,可見這位女藝術家已經將形式主義的表現形式提升到了一個至高的位置,極端形式主義思維占據了她的所有思維形式,甚至滲入了她的每一個腦細胞。正如一位美國女作家曾尖銳批評里芬施塔爾的電影:“不僅僅是一種現實的再現,更是為了制造紀錄而制造了現實,并最終以紀錄取代了現實”看來她一生都是一位形式主義美學的推崇者,這種極端的形式主義美學已經滲透到了她的骨髓里,從沒停止過。
參考文獻:
[1](美)埃里克巴爾諾著.張德魁,冷鐵錚譯.世界紀錄電影史[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2.
[2]陳南.外國電影史教程[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
[3]顧錚.在藝術與政治之間:里芬斯塔爾的電影美學[DB/OL].當代學術文化網,2005-05-22.
[4]黃會林.電影藝術導論[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3.
[5]王葳,(德)里芬施塔爾.棘之花[DB/OL].http://www.filmsea.com.cn.
[6]徐彥捷.紀實影片表現手段辨析——以影片《德意志的勝利》為例[J].電影評論,2007(20).
[7]石屹.紀錄片創作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8]顧錚.墮落的電影女神希特勒唯一信賴的女導演萊妮·里芬斯塔爾[J].藝術世界,2001(3).
[責任編輯: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