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描述
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又稱碼分多址,是在無線通訊上使用的技術,現在中國電信的手機網絡使用這種方式。由CDMA技術組成的移動通信系統中,當不同區域的邊界上兩個基站使用相同的網絡頻點,由于彼此不能進行軟切換,則會對另一個區域的基站的信號形成嚴重干擾,隨著一個區域內的基站信號的增強,另一個區域內的同頻基站信號干擾將越來越強,加之不能進行跨廠家的硬切換,則將對該區域的用戶都造成很大的干擾,嚴重影響用戶的感知。這種問題的解決方案一般是采用雙偽導頻方式,但隨著電信業務的大量發展,導致該基站在容量方面必須優化,優化采用的載頻擴容,所以先期邊界的雙偽導方案也無法滿足需要,這就要找出另外的優化方案來解決。
二、網絡切換方式的選擇
終端在移動過程中CDMA網絡的服務基站會發生切換,邊界區域經常發生跨廠家的硬切換,邊界硬切換方式包括同頻硬切換、異頻硬切換和偽導頻硬切換等方式,在邊界基站網絡優化過程中優化人員常根據邊界基站規劃采用不同的方式完成硬切換。目前國內采用比較成熟的是同頻硬切和偽導頻硬切,同頻硬切換由于切換頻點均為同一頻點,在切換選擇過程中存在有切換的盲目性,切換成功率相對不高。偽導頻硬切換因設定了切換目標,因此在切換過程中有較強的目的性,成功率較高,選擇該種方式進行硬切換的業務區較多,因此中國電信的CDMA網絡考慮以該方式作為基礎來進行此次方案的策劃和實施。
邊界雙方均以283為基礎載波,偽導頻為硬切換方式,從技術方案的角度上用偽導頻配合強制指配第三個頻點的方案來進行實施,雙方均駐留283載波,起呼后利用強制指配到相應的業務載波,對方以此頻點為偽導頻進行切換,同理在對方也采用相應的方案來進行配置,異頻切換,減少了同頻點間的干擾。
三、三頻切換在網絡優化中的應用
(1)優化方案。
在邊界區域,選取三個基站進行三頻偽導頻硬切換,例如:衡水與石家莊邊界在衡水一側選取深縣馬蘭井、深縣吳山莊、深縣王家井三個基站進行三頻偽導頻硬切換;石家莊一側選取辛集馬鄉、辛集新城、辛集賈李莊、辛集李家屯四個基站進行三頻偽導頻硬切換。選取基站均擴容為三載波,統一283為基礎載波,深縣基站以201載波做業務載波、242為偽導頻。辛集以242做業務載波、201為偽導頻。
衡水承載業務的201載頻在朝向石家莊方向移動過程中信號逐漸衰減,當檢測到石家莊201載頻偽導頻信號時便發生切換,而201頻點沒有配置同步、尋呼、接入信道故而會被基站指派到配置有業務信道的242頻點上,從而實現了雙方偽導頻方式硬切換,從石家莊朝向衡水方向亦然。為了雙方業務信道覆蓋信號純凈,需要將各自偽導頻載頻功率減半或導頻增益適當減少以縮小偽導頻覆蓋范圍。
(2)步驟實施
①數據收集與轉換:為了盡快完成邊界硬切換的任務,需要完成中興方面參數的收集工作,并根據華為參數與中興參數的轉換關系進行數據轉換,定義外部鄰區的相關參數。②配置外部鄰區:將外部鄰區在系統中進行配置,根據中興提供的CI進行轉換,來確定華為系統的基站號、小區好、扇區號,并配置相應的PN等。③配置內部、外部偽導頻切換目標:在內部偽導頻數據制作上,要根據系統內偽導頻情況確定相應偽導頻切換目標。④配置鄰區:根據鄰區規劃原則,結合GIS信息配置相應鄰區, 201載波的鄰區可以參考283鄰區且根據周邊的201實際載波配置。
(3)效果驗證
經過B側與無線側對相關配置進行加載后,對利用三頻切換的效果進行了驗證,分別從M2000性能數據級DT數據進行驗證。
性能數據中我們重點關注各信道的呼叫情況、話務量情況,方案的原則為283載波提供駐留,201載波分擔主要的話務,通過201切換到石家莊的201偽導頻,圖1為衡水深縣王家井基站的個載波話務、呼叫情況。
圖1中我們可以看出,283載波的話務量明顯減少,201載波的話務量顯著增多,建立也主要在201載波,性能數據基本驗證了方案實施的正確性。
四、結論
通過實施異頻覆蓋后可以大量減少切換次數,從而更好的解決邊界頻繁切換問題 ,減少用戶由于邊界頻繁切換導致的掉話情況,提高用戶感知。但由于增加了硬指配、偽導頻切換等機制,增加了載波,一定程度上浪費了載波資源。